关灯
护眼
字体:

146.太守的烦恼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历时一年,韶州新城终于营建完成,所谓完成就是四面城墙完工,城外挖了护城河,河边种了柳树,城内主要街道及街道两边的商铺完工,州县两衙完工。除此之外,韶州新城内还是芳草萋萋,狐兔出没,规划中的百姓里坊内,并无一家一户。

    一座城,没有人,再多的地也是不值钱的,城中拿地最多的当然是有能耐的人,能人们为了不使自己投下买地的钱打了水漂,就必须设法增加新城人口。这事儿他们不便出面,责任就全加在了牧民官的身上,压力最重的当然是刺史尚元河了。

    付家工程完工,把城交来了,伸手要钱,他有压力。城中的士绅买了地,地不像预想中的值钱,向他施压,他也有压力。老太守哀叹好事功绩让常思云落去了,这还债的苦差事却落在自己头上,光还债也罢了,早先已经有规划,咬咬牙也能还的上。

    移民充实新城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啊。老城区再破再旧,毕竟是人家住了几辈子的故土,故土难离这个道理,他怎么不懂?除了感情方面的原因,还有就是新城的地价实在是贵了点,被能人们倒腾了几遍后,飞涨的地价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自己这个宦游多年的刺史想安居也不易呀。

    你有什么理由让人家搬出旧城到新城呢。

    老太守的为难,让他的门客们感到很尴尬,老先生待我等如此优厚,而今他遇到为难事了,我们袖手旁观,好意思吗?门客们思来想去,拿出三条妙计来。

    其一,赶旧城区的居民入新城,这个说了跟没说一样,赶,怎么赶?像原韶州参军杨赞那样恐吓老城居民说旧城地势低洼容易受灾,新城高阜,不仅没有水灾之患,且凉爽宜人。

    我呸,杀千刀的杨无敌,掉到钱眼里的杨赞,这等鬼话,你也就拿去糊弄政事堂的那帮老朽!韶州老城地势的确是低洼,暴雨下的急也的确有内涝,可还没有到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步,杨赞胡说什么韶州地势低洼,夏秋洪水一来就淹了,纯属扯淡,根本没有的事,韶州建城以后,每十年才遇一次的灾害,被他夸大说成了一年春秋两遇,其人可杀!书生们恨的咬牙切齿,不过鉴于当年推行营建新城政策的常思云现在已经升任观察使,而今正混的风生水起,这笔账还不到清算的时候。书生们于是也就忍了。

    书生们献的第二条妙计是以防匪为名将散落在韶州周边的山民集中到城区居住。

    这么干阻力也不会小,但相比搬迁老城区的居民要简单的多。山民虽然顽固、好战,但他们居住的散,形成不了合力,软硬兼施之下,容易各个击破。不过难度虽然小的多,但山民数量不多,即便全部都迁入城中,也住不了两三个坊。而且变山民为市民之后另一个难题又摆在了眼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离开了靠山,这些山民们吃什么?不解决他们吃的问题,难保他们进城不私下又回流到山里去,或远走他乡,或躲入深山老林成了野人。

    当然这些困难也难不倒足智多谋的门客们,他们很快就想出了应对之策。而今岭南灾情未平,地方流民还很多,大股匪寇是平息了,小股盗匪还是四处乱窜,各州都在招募新军防贼。内迁的山民数量不多,索性把他们中的青壮全部招募为兵,以军法管治,看谁敢逃,看住了他们中的青壮,那些老弱病残孕,又能往哪逃,还不得乖乖地呆在城里做市民。

    至于招募那么多兵用不用的着,有什么关系,不能打土匪,干干粗活总行吧,修桥补路都能干,无非是找个借口把他们稳住。

    此计是否可行,效果怎样,还没来得及评估,刺史尚元河已经批准施行了。虽然骂声一片,好在内迁的山民的确没有外逃的现象。

    门客们献的第三个增加人口的办法就是招募流民充实人口,岭南大灾,流民不少,韶州地方安宁,流民肯定愿意来。州里和六县派出招募流民的小组分赴南方各州,贴出告示,打起招募流民的大旗,只要肯来一律欢迎,没钱的可以赞助路费,帮忙招募的按人头支给奖金。

    一时间七支招募流民的小分队分赴南方各州,张起招募大旗,因流民困扰而愁眉不展的南方各处州县,一见韶州地方这么仗义,莫不倾力帮助,韶州去的小分队人手不够,当地大力支持,声势不够壮,当地主政官员亲自现身推荐。

    招募工作很顺利,各处走投无路的流民,听说去韶州有钱拿,莫不争先恐后。此计看似可行,其实遇到的问题还是一样,人来了干什么,吃什么?韶州地方不大,工商业不发达,吸纳不了多余人口。

    垦荒营田,必须在郊区,韶州周边地区已经有两个营田所,再无适合开垦的地方,营田所离着城区太远,自耕自食,跟韶州新城有个屁关联。

    所以这条看似最可行的办法,最终成了最不可行的。

    州县两衙花了大力气招募的流民来了又走,徒贴补了许多粮菜,不过若说这么做一点好处都没有也不尽然,至少对李煦而言是大有帮助的。

    他治下的七个营田所借此良机都极大地得到了扩展,实力大增。

    虽然灾后岭南各州都有刺史兼任营田使抓营田,但真正实实在在做出成绩的并不多,多数地方都流于形式,徒有一副空架子。相较而言,韶州的成绩已经堪称模范。倒不是说李煦就是什么能干肯干的人才,实在是形势逼人强,当初为了让黑面军那几百张嘴有饭吃,逼着他不得不认真对待。

    开荒营田就是这样,开头难,一旦居民点、水渠、道路建设完毕,后续的事就慢慢好办起来,蚕啃桑叶看着慢,实际毒着哩。

    流民拖家带口奔着安居乐业来到韶州,却发现城小、活少,无处讨生活,正要走开,忽见到城外的营田所办的红红火火,条件很不赖,政策很诱人,其中眼光独到之辈,便留了下来,充当春蚕啃起了桑叶。

    等韶州周边无桑叶可啃,李煦又引导春蚕们去往他处,韶州原有的七处营田所因为选址科学,适宜垦荒,眼下条件一成熟,规模迅速扩大。条件最优越的翁源营田所规模扩大了六倍,人口由二百三十户激增到一千多户,规模之大,比县城也不遑让。

    人口增加后,李煦又将原先已选定,却因条件尚不成熟而转为后备的两处土地拿了出来,两处营田所红红火火地开办了起来,一处人口三百户,一处四百户。

    流民由各州而来,除少部分整族迁徙的外,多数都是三五家一起迁徙,或单门独户的迁来韶州,在垦荒初期,为求生存,与斗天,忙着开垦土地,种出粮食,养出牲畜,一旦安稳下来,情况就变得微妙起来了。

    与天斗变成了与人斗,岭南作物有三熟有两熟,韶州地方的各处营田所因为误了节令这头一年只能保持两熟,到元和十三年夏季,头季作物收获完毕,收成算不得很好,但与去年的大荒年相比,情况已是大大改观了。

    衣食足而斗殴,忽然成了各处营田所的共同现象。

    吃饱喝足,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打架斗殴之事此起彼伏,先是个人斗殴,继而是族与族之间的争斗,再到韶州新居民们以原来所居住的州为单位展开激斗。

    李煦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看待斗殴这件事的。若说个人斗殴或是因为闲极无聊,那么群体斗殴就只可能是为了利益之争。

    打起来了,这很好,这说明他们把这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