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屈原之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夏历(即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忤”“端”“正”的意思;“午”通“忤”忤逆,不顺,背犯的含义。“端午”既是纠正过错,过妄矫正,即昭雪的意思。我们从这“端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面隐含着不为人知的冤屈。“端忤”这个词,太过显露,故用“午”字替代。这“午”又指正午,故又称为正阳,名端阳,这就是民间为何叫“端阳”的原因。

    那么这里面到底隐含什么样的冤屈呢?当然那就是屈原的冤屈。端午,就是要为屈原端忤昭雪的意思。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湖北丹阳(今秭归)人,是战国末期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出身为显赫名望的王孙贵族世家。楚武王熊通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统一了江汉平原,占据江淮大部,南侵巴蜀,北逼周朝帝都,东憾齐鲁,西威秦国,扩地千里,直到死的一刻都在征战之中,为后来楚庄王北进中原、饮马黄河、问鼎周礼称霸诸侯奠定了基础。楚国吞并了众多的诸侯国家,采用“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的策略,得到各国各个民族的拥护,纵横跨越大江南北的11个省,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为当时战国期间最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一直延续了800多年。楚国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实现了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由此可见楚国的势力以及其文化影响之深远。

    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官拜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王室之后,为传承和实现楚国的统一霸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一度使得衰败沦落的楚国兵强国富,其威震动西秦,并由此展开秦楚争霸决战。

    此时的楚国仍旧在传统意义上十分强大,但实际为奸伶权臣当道,王室成员腐败奢靡,国家已经处于衰败之中。屈原也属于王室成员中最受宠信的王族三姓昭、屈、景之一,而且为左徒、三闾大夫,与王图议国事,足见权势之大。左徒仅次于令尹,而三闾大夫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楚怀王十一年,屈原协助楚怀王邀请齐、韩、赵、魏、燕五国君王在楚国的郢都(今湖北江陵)聚会,缔结了六国联盟。然而,屈原的变法图强的行为却得罪了其它的王室权贵和一些亲秦的权贵,那时屈原还被楚怀王信任,所以是敢怒不敢言。

    公元前315年左右,秦国击败韩国、赵国和魏国,统领中原,与楚齐联盟的江淮地区形成对峙局面。这时刻就产生了“朝秦暮楚”这个典故来,可见当时秦楚两国局势的复杂和多变。

    秦国要击败楚国,首先必须除掉屈原而瓦解齐楚联盟。因此,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派张仪两次使楚。

    楚怀王十五年,秦“患”楚怀王重用屈原“使张仪之楚”暗中收买令尹子椒、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和公子子兰,离间怀王与屈原的关系。由于屈原恃才放旷,孤傲不驯,不懂得权谋机变,无法平衡王室矛盾,楚怀王也就渐渐疏远了屈原,撤掉左徒之职,只负责王族宗庙事物,不再参政,造成“屈原遂放于外”的情况。也就在这个时刻,屈原写下了那篇古代不朽的楚辞离骚和天问。离骚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再度出使楚国,用重金收买靳尚贿赂怀王宠妃郑袖,怂恿怀王断绝与齐国的外交关系,许诺割地600里要楚与齐绝交。楚怀王听信谗言:“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遂与齐断交,楚、齐关系破裂,六国联盟瓦解。

    公元前312年,楚派使者往秦索地,张仪背约,只许6里地。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战于丹阳,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楚丹阳之战”此战,秦国重创楚军主力,扩大了势力范围,消除了楚对秦的直接威胁。

    楚怀王不甘心失败,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各有胜负。魏闻之,袭楚至邓(今湖北襄樊北),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当时楚怀王为了挽回不利局面,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齐国,欲修复楚、齐关系。张仪闻之,乃谓秦王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楚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致使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屈原出使齐国回来,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即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以上主要载录司马迁史记而阐述屈原的一生的。

    在这流放期间,屈原将楚国的祀神乐曲九歌加以整理和润色。从九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神的交相感应,抒情和环境相辅相成,充满了浓厚的楚国浪漫而热情的生活气息。历来对于九歌,争议颇多,是非也颇多。

    更有人把九歌与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和死因联系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