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

    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

    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尹”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张,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

    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韩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秦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化的改革,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以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

    至于其它诸子百家,各有优劣,先后都被吸纳在后来的儒学中了。

    然而秦国推崇的法家思想,以暴力苛政实现统一,焚书禁学,以法为宗,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终究导致帝国覆灭。到了大汉建国,吸取了秦帝国的教训,开始推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然而这种无为,不利于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到了汉武大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学校,优而则仕,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甚至于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乃至于现代的中国教育思想意识形态也是如此。

    这里要提一下,无论之前私塾还是后来的官学,能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贵族或有权势的人,至于百姓人家,能读书的那是十分稀少和罕见,这在后来的两千年也是如此。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动荡,社会分裂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并不景气。而此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反而儒学儒学。在国家选拔人才方面,逐渐演变成贵族化制度,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权力格局。

    显然贵族化权力制度无法调和社会矛盾,隋唐推行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这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推行长达1300年之久,至今也是如此。这也就是中国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之一。

    科举制度是选士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同时也成为被统治阶级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同时由于广泛办学,广开仕途门路,吏政制度由此确立起来,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为封建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

    到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僵化、空洞,遭到王阳明为首的“心学”学派的反对。王阳明提出“心即理”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教育,体现了儒家的实习实行精神,具有经世致用的倾向和人本主义色彩。后来以王夫之、颜元为代表倡导“实学”、“实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对理学教育和八股取士发起了更加猛烈地进攻。

    然而这种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自由萌芽”的思想,被西方列强的枪炮和鸦片给毁灭了。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旋即处于剧变分化和动荡不息之中,内忧外患之下,面临亡国灭族的危险,一时间,拳拳赤子,热血儿女纷纷为家国而奔走疾呼,上演了一幕幕悲壮而可歌可泣的惨烈故事。“戊戌变法”的失败,就是这样背景下的诠释。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西方的民主、民权、科学和自由被强行嫁接在中国教育体制上。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教育,实质上则是强化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专权统治,一定程度度上统一了全社会的思想,进而在表面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由于日本的入侵,加之国共两党的不合,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毕竟是少数,教育旋即陷入困惑迷茫之中。

    当国共分手后,早期的共产党教育是按西方马克主义的方式进行的,最终的结局是失败的。当红军经历“遵义会议”后,重新确立的中国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国共产党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工农革命教育,以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为指导,紧密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面向工农大众,走群众路线办学,建立起一个由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构成的全新的教育体制,在办学和管理形式、学制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众多创新和改革。这种“全民革命教育”有力地支援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成效。其中大量有价值的教育观念、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是值得当前深入研究和学习的。

    而当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乎20年左右,中国教育却跌入历史上的最黑暗、最迷茫时期: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而是中国思想文化与外来文明思想的一次大决战。

    当共产党通过革命时期的教育形式运用到建国时期时,才发现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统治遗留下的经济基础之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啥也根本没有概念。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触及人性个问题,我们的领导者,不仅仅是毛泽东,几乎所有执着的共产党人都会以为却有必要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进行一场大的变革。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只是结局总是出乎意料,一场思想革命迅速演化为一场“政治运动”中国文化几乎就在那场运动中被彻底“革了命”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施行。1992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措施。

    回顾这20年来的教育发展过程,尽管步履沉重、道路缓慢曲折,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恢复为传统的教育体制,实行科考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却显得单一和教条,缺乏创造和灵活,着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教育,在乎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知其然而不其所以然”对于生命、对于人性、对于理想、对于信仰等等问题,则几乎不能或不敢涉足或辩驳。

    现代科举制度犹如一根令人着迷的指挥棒,使得教育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工具或方式。“升官发财”的仕途经济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挥之不去的梦靥,也由此成为权力腐败的深刻社会思想道德之源。教师们教,学生们学,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教师为了升学率,考生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题库题海”而考试也就在题海题库中抽选,这样的结果就是:学子“不学经史子传,唯有题海苦练”的学风。当这些人考上大学后,往往也是所选其人,而亦非其才。以至于这些人在上了大学后不知所从,而中国的研究生活博士生是如此稀少而且少有作为也不足为怪了。

    从另外一种角度看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僵化,社会矛盾也随之增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就会发生深刻的社会剧变;但凡中国思想教育发生变化,则会迎来新的社会变革。“法家”思想促使了“大秦帝国”的诞生,而“儒家”的确立,却使得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这“科考”、“吏政”却是这教育的精华。当强行嫁接西方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摧毁了传统封建文化的统治,同时也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战的实验战场,中国本土文化最终但不是彻底地击败了西方文化势力,同时也在迷茫中摸索,终于“实事求是”地找到了中国自己应该要走的道路。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是“摸着石头过河”以至于前方的道路和我们的方向依旧迷茫,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对于生命的信仰迷失在“神圣”与“物化”的尖锐矛盾之中。

    中国教育现状

    要分析中国教育现状是十分敏感而且触及政治神经的问题,这里避开教育体制问题而仅从表面现象进行介绍。

    现状之一:人虽多,而才少。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吏政腐败的根源!

    请问当今的学者或官员,有几位有事业心或责任心?有的恐怕多是“名利心”吧!“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也!

    于是乎各类高校应市场需要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成立,一时间中国大地遍地皆是大学生,然而这些大学生却依旧难以寻找工作,甚至不如高中生。

    这就是商业化中国的必然结果,对于道德的学习或认可基本是否定的,必然是唯利是图,寡情薄义。

    现状之二:投入低,成本高。

    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211工程”以来,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而那些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人却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试问有几个校长没有名车?再看有几个教育官员没有高级住宅?更有举办所谓的“贵族学校”这就使得中国基础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

    而中国要维持教育这个庞大的机构,需要的成本十分昂贵。表面上看教育没有被产业化,实际却被商业化了。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艰难结症所在。这和中国其它国有部门机构改革一样艰难和尾大不掉,因为涉及的范围和利益十分广泛而且里面猫腻甚多,这是中国政府无法正视的严重问题。因此“忽悠”的“改革”话题,早就烂在茅厕里面了。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教师是蜡烛,难道真要“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春蚕,难道真要“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孺子牛,难道就只能吃草,却必须挤出来奶来?在这样“为人师表”的光辉之下,出现教师为了虚名而出卖自己或是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的现象,难道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为官当权不重视“教育”这是为官者的耻辱,是当权者的罪恶,是历史的罪人。——口口声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悠”“精神文明”的建设,实际变成“追名逐利”或是出“政绩”的“官场作秀”罢了。

    现状之三:“义务教育”的尴尬。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孩子们应当享受义务教育。可是这义务二字似乎只是落在孩子们家长身上的责任:为了孩子读好一点的学校,则必须缴纳借读费、捐资助校费或计划外招生等等费用。所谓就近入学,学校也可以推诿说学生已经收满了,想法帮忙是可以的,那得多交钱。对于普通百姓人家,这学校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学生们到底有多大的可选择性呢?

    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面临择校的问题,上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上民办学校还是公办学校,一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相对而言,民办学校的收费较高,需要一个家庭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个条件决定了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现代科举制度之下,高校的招生意向仍在客观上影响或制约着义务教育的教学取向。从中考到高考,几乎都是盯着高校的培养人才目标而行动的。这也就是为何近年来考研究生或公务员的学生增多的原因了!

    现状之四:高等学院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随着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各地地方高校迅速猛增,而那些之前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下变成了高校,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了,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社会作用应当服务于现实社会生活,而当我们的经济改革发生巨大变革时,我们却缺少实际可用的人才。而学校依旧在传统的科举体制下实现“升学率”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子来“交钱”就读。而实际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而那些职业技术学校要么夭折,要么被地方政府收编,成为教育“变相产业化”的工具。有的地方政府干脆实行校长承包向私有化看齐,实行自负盈亏,还要规定上缴利润。学校商业化“腐败”也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化的教育难道能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跟多的人才?相反,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高中生而已。

    现状之五: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

    中学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