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教育杂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教育之根,腐败之源。

    说起教育,自古至今都是很让人头痛而是非不断地问题,而当面对国际国内时,更是“鸦声一片”品头品足,或褒或贬,霎时热闹非凡。更有人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孔子,从“五四”运动至今,愣是把孔子折腾够呛。

    中国教育推崇孔子是其“开山鼻祖”这不仅仅是孔氏后人,更是中国人和全球华裔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教育,这本身就不属于哪个个人或团体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研究或关注的问题!

    孔子的一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一生!不管孔子的思想或理论是否正确,孔子自我奋斗,严谨治学育人的精神是值得称之为圣的!

    至于时代的局限,读书学习不是一般人可为的,而孔子也是不得已才办私塾的,这在现代也是如此,没钱没条件的,不能接受教育或只能接受一些教育!因此有人拿孔子当年收学费要“十条腊肉”的事情大肆否定孔子。再看我们现代教育体制,升学想要入读好的学校,百姓们付出的难道仅仅是几根腊肉钱?而哪一所学校又没招收过所谓“计划外招生”?而这些计划外的学生,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我们否定古人,否定孔子就能改变吗?

    “教育”本身是不能救国的!“救国”是需要一种思想或一种“信仰”才可行的!

    “五四”运动,倡导“教育救国”那时是为了宣扬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思想,是为了推翻封建统治,保家卫国的爱国行为。

    也正是这样的运动,这才使得中国大地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运动,这也才使得中国得以新生,这也才使得中国人从此活的有了尊严!

    教育,自然与政治不可分!但当教育沦为政治的工具之后,政治也将深陷腐朽落后的泥潭!因此有人认为教育本来是为了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教化愚昧,应该与政治分家,从而大肆否定现政教育体制。这是很片面的。教育的内容涵盖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思想文化的教育,也是精神道德的教育。

    思想文化,精神道德,需要比较或学习,需要吸纳和辩驳,需要争鸣与创新!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在于行为过程,而不在于教育的内容本身!

    如今的国人,很多人不在有信仰可言,所谓的党国,一些人的信仰不过是一种政治投机行为!党国如此,百姓夫复何言?

    我们反思历史,不是打倒古人,我们反思现实,不是否定局势。否则,我们将立足于何处?我们经历“五四”以来近一百年的风云,是该反思总结的时候了!

    发扬,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发展,则需要建立在否定的行为之中。弘扬传承,不是一句话,而是需要流血流泪的过程。

    孔子的治学为人,无疑是永远值得称颂和传承的,但孔子的政治理想抱负,却是应当批驳或否定的!而中国两千多年的吏政却正是建立在孔子的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这就是中国的政治特点!——无疑这也是中国稳定的根本,但也是中国社会腐败的根!

    这点和国外的腐败有着本质的不同:

    ——西方世界崇尚的是世俗主义,金钱和享乐是第一性的,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思想不受禁锢,开放自由。政治目的就是为了金钱和所谓的自由与民主,注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西方的腐败,源自于经济行为和政治目的本身,是一种纯粹的赤裸的政治经济关系,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中国的世界数千年来推崇的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所谓“穷,独善其身,达,兼善天下”即是如此。主张“人云亦云,党同伐异”思想严重受到政治的封锁,循规蹈矩。政治目的是为了权力的持续和稳定,注重社会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腐败,源自于权力的分配和体制本身,其经济行为属于社会或国家政府行为“腐败”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乱”手段,是一种政治行为,经济仅仅是其表面现象。

    这里把“教育”和“腐败”联系在一起了,是因为腐败的动机和外因均源自于思想文化,而这思想文化,就是由“教育”而来的。

    思想文化的内容涵盖人类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即所谓的文明。由此可见这教育的根本,却是社会道德的根本,是腐败的根源,不可不慎。

    思想文化的发展,文明发展的动力。

    下面从文明的发展历程的角度阐释一下“教育”的问题。

    中华文明的形成虽然源远流长,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然而中华文明的融合形成却是经历了大的七次融合或颤变。

    第一次发生在炎帝、黄帝时代。黄帝部族活动在黄河与黄土高原及燕山一带,而炎帝部族活动在黄淮之间,炎帝和黄帝传说中为同胞兄弟,为争夺势力范围,兄弟部族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与黄帝结成联盟,后来再战胜了活动在长江流域和岭南范围的蚩尤,首次在中华版图内实现了原始文明的统一和融合,形成了汉民族的雏形。这次文明融合的结果意义非凡,不仅开拓了疆土,而且创造出了甲骨文文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第二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时期流传下来的各个部族,经历了数千内年的演化,虽然经历了夏商周的战乱和动荡洗礼,但各地部族的迁徙和变化相对仍旧稳定,更何况到了周朝,中央政权分封诸侯控制或监视各地,在很大程度上社会持续保持稳定的发展,以至于后来同样的甲骨文文字在各地的写法和发音甚至含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是因古代交通因素造成各地相对封闭和交流困难的原因外,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相对稳定除了商周变更时期发生战争后,几乎就没有大的战乱。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逐渐脱离中央政权,开始割据争霸,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近乎一千年战乱纷纭,使得中华民族各个部族之间相互杀伐、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政权。其中各个部族中影响最大的是楚国文化和秦国文化。秦始皇时期,不仅文字获得统一,而且文字得到简化,由篆到隶书发展也获得完善,成为后来数千年中国文字的根本和基础,直到现代,我们使用的文字楷书也是本从于隶书,基本没有更大的变化。秦帝国很快败亡的原因,也在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大破”而在“大立”还未能建立起来之时,由于秦皇崇信“法制”而忽视了“人治”终究因“暴政”而亡国。

    第三次是发生在大汉帝国时期。大汉帝国继承大秦帝国的版图,继续开拓疆域,在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基础之上将隶书进一步改进成为便于书写和交流的楷书。大汉帝国吸取了秦帝国败亡的教训,废除旧法,推行人治,实行仁政,这为后来历朝历代树立了榜样。也在这个时期,一位曾经不那么有名气历史古人被一个人向汉武帝浓重推出,这个历史古人便是后来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称为圣人的孔子。而推出孔子这个人便是董仲书。在大秦帝国时期,只有“法家”为秦皇重用,而包含孔子“儒家”在内的其余“百家”均是被“焚禁”之列的。而到了大汉帝国时期,孔子被请出来“儒教”成为了国教。这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证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适应和符合封建君主制度的。大汉帝国不仅实现了文化思想上的建立和巩固,同时击破祸患数千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开拓西域疆域,实现了少数民族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是发生在大唐帝国时期。大唐帝国不仅首次统一了东北亚,并破了北方夙敌——突厥民族,部分突厥人逐渐退出蒙古高原,进入中亚地区,而大唐帝国也随之进入中亚,开拓疆域,建立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大唐盛世”繁华与富庶。而在大唐帝国版图之内的各民族再一次获得繁荣和融合。同时大唐帝国武则天时期,开创了封建科举制度,为统治阶级进一步维持政权稳固和实现长治久安带来了可能,这为后来的中国“吏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大唐帝国之前,中国都是属于自我渐进式发展的,那么到了大唐开始,中国和西方开始发生交流和冲突了。

    首先是与印度人发生武装冲突:古代中印曲女城战役。

    戒日王时期正值中国唐朝时代,唐朝开拓世界贸易,建立多条“丝绸之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不得要领,玄奘法师奉唐太宗之命前往天竺取经。玄奘法师西出长安,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进入中亚,越过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受到戒日王“优渥礼遇”玄奘开坛讲经“名震五印”

    玄奘法师向印度介绍了中国大唐的盛况:“太宗神武,中国富强”戒日王钦佩之余十分羡仰:“如汝所言,吾当东行面圣,朝觑汝王”随后戒日王就派使者到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也派使者回访印度,新唐书记载:“贞观中,遣使者李义表到天竺,道其国”而后戒日王多次遣使入唐纳贡。中、印关系可谓历史悠久。

    唐使者李义表使团中有个副使叫王玄策,于公元643~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

    公元647年,王玄策作为正使,带领副使蒋师仁及随从50人,第二次出使印度。戒日王在647年就病死,摩揭陀国内变,阿罗那顺趁机起兵,自立为王。闻说大唐遣使到来,便出兵拦截,拒使入境,夺礼品,虏王玄策随从入狱。在戒日王旧臣朋友的帮助下,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脱逃吐蕃求援。当时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联姻,大唐册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驸马都尉,吐蕃与大唐已是一家人。松赞干布得知王玄策的情况,立刻借与王玄策精兵1200人。(松赞干布时期全国有40万部队,何以只借如此少的军队?这里面除了因为大量吐蕃兵部署在边界外,地方吐蕃贵族势力也还强大。加之与唐朝联姻是贞观十二年(638年)武力通婚的结果。相互并不信任,而且看出王玄策不是个等闲之辈。)王玄策又在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是吐蕃属国)借调精兵7000人,挥师南下。

    公元648年,约2万联合大军由尼泊尔进入北印度,势如破竹,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印度兵溃不成军,被斩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的也有万人。北印度灭亡。阿罗顺那逃往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印度兵将与唐军一触即溃,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招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这时大唐西南各个藩属国的援兵数万人也进入中印度,玄策、师仁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望风而降”连下500余城,中印度灭亡。东印度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臣服大唐帝国。

    公元649年王玄策罢兵回朝,阿罗顺那押回长安。王玄策,授散朝大夫。自此印度国王向大唐臣服。

    唐书记载: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唐史记载:“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也是这场战争的记录。

    后来王玄策又第三次出使印度,到达婆栗阇国(今印度达班加北部),造访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并著有中天竺国行记。

    其后是与阿拉伯世界在中亚展开角逐:怛罗斯之战。

    公元715年,阿拉伯与吐蕃联军攻打唐属国拔汗那,被唐军击败。公元717年,阿拉伯军队又一次遭到失败之后,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而唐军在青海与吐蕃正发生大战,无暇顾及西域。唐西域的属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公元751年,终于爆发了中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直接冲突:怛罗斯之战。

    唐帝国军队,主将是安西节度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段秀实,兵力二万。盟军拔汗那葛逻禄部一万余人。阿拉伯帝国军队,主将是呼罗珊总督阿布(abu muslim),大将齐雅德。伊本。萨里(ziyad ibn salih ),兵力四万人,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属国兵力十余万。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从安西出发,翻越葱岭,越过沙漠,深入七百馀里,七月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今江布尔)附近展开了决战。战斗初期,中国军队英勇善战,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但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形势突变,中国军队葛逻禄(qarluq)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包围了中国步兵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阿拉伯联军乘中国军队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突击,高仙芝终于溃败,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只剩下数千人逃出重围。阿拉伯人得以巩固了他们在中亚的霸权而已。直到公元870年,波斯人独立,中亚再次处于争夺之中。而遥远的中国此时发生安史之乱,无力西征,不得不放弃中亚争夺战。自此已经突厥化的中亚各民族逐渐放弃了原有的宗教,接受了相对先进的伊斯兰教。从此以后中亚就逐渐形成了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化的新民族。从中国的新疆到土耳其这一带中亚地区,多民族活动频繁,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互相交流和渗透,形成了当今中亚各族独特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缺乏稳定和统一的状态,也就形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叛逆性格。

    中国与阿拉伯的第一次冲突——怛罗斯之战实质就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第一次较量,直接导致了原本突厥化的中亚各族开始伊斯兰化——从此中断了汉化或藏化的进程。

    中国中原民族属于农耕民族文化,比起游牧、渔猎民族文化要发达的多,因而中原民族逐渐融合游牧、渔猎民族是一种必然。中国古代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等民族的历史兴衰说明了一个严肃而值得深思的问题: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吸取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思想,同时容纳或融合各个民族,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否则只有走向消亡。

    阿拉伯文明进入中亚,成功地阻滞了中华文明的西进步伐。这源自于阿拉伯文明有先进的宗教思想。而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太过于艰深,一般汉民族百姓人家接受都难,更不用说那些少数民族百姓了。唐帝国失去中亚后,中亚几乎就没有再接受汉文化的影响。

    相反,现在中国信仰多种宗教的信徒与日俱增,阿拉伯化、基督化中国人越来越多。世界格局的变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全球化也成为必然。

    两次中国分别于阿拉伯和印度的古代战争说明:中华文明在一开始与外部文明接触的交锋中,由于源自于自身文明思想体系的“渐进性”与“和为贵”的特点,中华文明属于保守性文明,不具备侵略性和扩张性,是属于潜移默化性质的文明。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即便是国富民强的明朝也因自诩为“中央之国”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谙熟于内斗,争权夺利,即使是郑和几番下西洋,也只是显耀和铺排,这为后来西方列强入侵和掠夺中国播种下了贪婪的种子,大清帝国便继续这种封闭自我的政治思想意识,终究抗不住坚船利炮的攻击,被迫打开了国门。

    第五次是大元帝国时期。大元建立者是匈奴人和突厥人的后裔——蒙古人,这个政权的建立是以杀戮的方式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国所到之处,凡遇抵抗,城破之后皆是屠城杀戮,也因此令人闻风丧胆,以至于以区区十数万之蒙古铁骑,居然征服了欧亚各国,威逼中欧,影响到地中海。大元帝国入主中原的结果,促使了中原民族的融合和各个民族的迁徙流动,民族大杂居的局面开始形成。元帝国迅速衰败,其根本原因是统一后未能建立统一的文化,蒙古语言文字不便于与汉文化交流,而蒙古人相对稀少,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自是大大的不同,很快就被大明帝国取代。

    第六次是大清帝国时期。大明帝国的富庶并没有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统治阶级热衷于权利斗争,以至于爆发农民起义,而此时的北方满族政权也乘机南下入关,明朝败亡。大清入关后也几乎与蒙古人一样,喜欢杀戮和屠城。直到康熙亲政后,改变民族政策,虽然仍旧把汉人视为低等民族,但开始使用汉人为官,推行汉字文化,同时强行实行移民政策,使得全国各地因战乱丧失的人口逐渐趣于平衡,其中影响最大的移民就是数百万的民众从两湖两广迁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川”大清帝国建立了现代中国疆域蓝本,汉字文化的持续推广和使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大发展。而满族人自己也基本完全与汉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七次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中华民国期间。这期间先是反帝反封,再后来是抗日救国,最后是国内战争,这三个时期跨越了一个世纪,中华民族先是自己人杀自己,再后来则是同仇敌忾,共同抗日,这无疑为完全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成为可能。国内战争的结果,中国新政权诞生,实现的中国大陆的完全统一,尽管河山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