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屈原之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因联系起来,妄加品论屈原,以为是屈原写的个人男女私情,这是对楚国祭祀乐曲九歌无知和对屈原的污蔑。离骚中有“奏九歌而舞韶兮”、“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的句子,由此可见九歌早就有之,只是经屈原整理加工而已。那些一知半解或望文生义的人试图把九歌所描述的男女之情事说成是屈原自己的事,并以此解释屈原之死,并试图解释屈原遭流放最终被杀的理由,甚至说成是屈原爱上了郑袖,倾襄王也成了屈原的私生子,故而遭流放,真是无聊透顶,无耻之极。

    屈原的最后之作怀沙,也被人认为是伪书,理由是与离骚、九歌等楚辞风格不一,怀沙大多为四言诗,而离骚和九歌也各自长短不同。屈原以前的的诗歌,诗经或民歌,多为四言诗句,到了楚国时期,赋、比、兴等手法被巧妙地糅合应用于楚辞之中,而且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这和楚国的九歌和韶乐影响有关,明显楚辞是可咏可歌、可乐可唱的文学格式。屈原开创了中华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的先河。过去的诗歌音乐都是民间生活集体流传创作的。从上可以看出,虽然怀沙似乎回归了诗经风格,但这也是符合诗人之将死而心情激烈慷慨求死的心态,而唯有四言更容易表现这样的情怀。

    公元前280年,秦军大将白起攻破楚国旧都“鄢”(今宜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今荆州沙市一带)“烧先王墓夷陵”屈原亲眼目睹国破家亡,心如刀割,虽然此时楚国依旧还很大,但感觉复国已然无望,遂于中国夏历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然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以死殉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对于这“抱石投入汨罗江”后人心存怀疑。也许按照现代人的思维,真是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当我们用心去读完屈原的文字后,就会知道,屈原选择“死”是殉国的含义。这是我想起了1940年5月16日,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在殉国前写给他部下的信: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下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读了这封信,就可以回到2300年前去理解屈原之死了——那就是殉国。

    据说当屈原投江而死的消息传开以后,那时正值楚国将亡国之时,人民心中还期盼着屈原能够重新复兴楚国呢,楚国人民都不相信是真的,便纷纷驾舟奋力营救,沿水招魂,可一直无法找到屈原的遗体。百姓们担心被蛟龙、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所食,便把糯米用衣服包裹捆绑成人形或直接投入江中,避免蛟龙伤害屈原,同时把船头做成蛟龙的样子,希望能把水中的蛟龙、鱼虾吓走。这样一直持续了好些天,整个汨罗江和洞庭湖都找遍了,一直扩散到整个楚国领域。

    就这样,每年的夏历五月五日,楚国的人们都会在水边“划龙舟”和投放“粽子”以此祭奠屈原。并把这天的活动称之为“端阳节”这也才有后来“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要知道秦国统一六国后,六国文化是被禁止的,因此这纪念屈原的活动,只能是变通的,这“端午”、“端阳”的叫法,足见楚国人民的机智和智慧。

    关于“粽子”为何要“五花大绑”那是后来演化成饮食文化后的需要。那时用糯米或糯米粑粑撒入江中祭奠死去的亡魂,早就成了习俗。而屈原投江后,百姓爱戴的英雄,自然都会去营救屈原或是找回屈原的尸体。为了防止鱼虾蛟龙吞噬,或许把船做成龙形也是可能的,把糯米投入水中,那是引诱鱼虾吃食,避免屈原尸体被食。

    近代考古发掘的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很多人以为墓主是屈原。该墓中有楚怀王所赐“龙首玉带钩”和太子所赐“东宫之杯”墓主遗骨仰身直肢,两手交置于腹部,双腿分开。这很像是墓主抱石投水而淹死后,被打捞上来,因尸体僵硬未能复原的姿势。这也许真的是屈原墓,因为这墓主的规格和格调均是按楚国王室贵族礼节从容完成的。虽然楚国都城陷落,但早在陷落前即公元前280年就已经迁都,而哀郢正是写于迁都之时。所以屈原在公元前278年郢都陷落后自杀殉国,也是合情合理的。楚军仅剩十万退到陈,将陈作为都城,继续与秦国交战,但实力已经不可能与秦国抗衡了,直到公元前223年秦军攻下寿春,才宣告楚国灭亡。因此屈原死的时候,倾襄王仍旧有时间和空间,以及相应的国力,可以为屈原搞一个浓重的墓葬。毕竟屈原是倾襄王的老师啊,还是有感情的。

    至于倾襄王为何也要放逐屈原,我想这也是属于王室家族矛盾斗争的必然。子兰是倾襄王的小弟,这两弟兄无疑都曾在屈原身边接受教化,而屈原本身也属于王室之后,其才能和政略无疑是最杰出的,被猜忌也是自然的,因为屈原的所作所为,无疑就是当年其先主楚武王的王图霸业,其志不在小,必然会招受怀疑。所以屈原虽有才干和抱负,却也仅仅可以为左徒,也就是外交部长类似的职务。

    屈原之死,其死也悲。屈原之悲,其悲也怜。

    屈原之怜,其怜也苦。屈原之苦,其苦也哀。

    屈原之哀,其哀也叹。屈原之叹,其叹也泣。

    屈原之泣,其泣也嘘。屈原之嘘,其嘘也唏。

    随着后来秦帝国的崩溃,西楚霸王项羽建立西楚,再度展示了楚国人的勇猛和不屈。虽然后来大汉一统河山,但这楚国文化和习俗却从此流传蔓延开去,这“端午节”也与各地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由此成为中华文明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和内容之一,并流传至亚洲,影响世界深远。诸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都是这“端午”的别称。这些习俗共同点主要是:吃粽子、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和赛龙舟等等。这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仅是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的意义已经成为一种爱国教育方式。故此以殇记之:

    屈原之殇

    楚天习俗四海扬,菖蒲艾叶赋酒黄,龙舟竞渡糯米香。

    屈子忧国赋骚人,骚人犹自嬉戏忙,千年忠魂耀四方。

    端午之祭

    (正值庚寅端午,以诗祭之。)

    蒲叶青,雄酒黄,大红枣子人人爽,家家佩香囊。

    糯米白,艾叶香,四角粽子个个想,处处是端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