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诚的话,显然给了张一鸣深深的触动。
直到多年之后,张一鸣已经完成对YY网络科技旗下那家专业的人工智能推送子公司的MBO之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念念不忘地转述了那天顾诚对他的当头棒喝。
所谓MBO,就是“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也就是公司的CEO这些人,从董事长、股东会手上把公司的大股盘下来,从而实现公司经营权、控制权和所有权的统一。
“传媒、教育、娱乐,这一切产业,归根到底是咨询和内容、从生产者的人脑灌输到消费者的人脑的过程。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拘泥于印刷、出版、网络电子展示这些模式。要从头到尾梳理整个产业在某个历史时代的最瓶颈环节是什么,最稀缺、也拥有最高附加值的环节是什么。而我们YY网络科技要重点提供的,就是这个最稀缺、最值钱的一环。至于其他苦力活儿,完全可以交给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配套商嘛。
终有一日,我们连小说都不用生产,让苦力们去写好了。我们连电影都不用拍,让苦力们去拍好了,我们只负责帮助其中的精品,从垃圾堆中杀出来,精确呈现到恰好喜欢他们的消费者眼前就行。”
这番话要做到,没有两三年时间,不足以期以小成。若是想臻于大成,五年八年都是有可能的。
顾诚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他说了要改革的事情,那就一定要改革。不管原来在内容生产侧有多大既得利益的管理层、执行层,但凡和顾诚的理念不合,那就一律雷霆处置,哪怕因此被逼到竞争对手那边也在所不惜。
腾云的创S和度娘家的ZH,乃至他们各家的视频网站,一时之间竟然也吸收到了不少业内资深骨干,作为人力资源上的新血,补充到了自己的团队中。
这些人暂时也会带走用户,制造貌似可以持续的虚假繁荣,一年半载之内哪怕推高腾云和度娘相关子公司的股价估值,也是没什么奇怪的。
但顾诚不为所动。
08年,这个金融危机和文化产业复兴的年头,就在这种暂时看不明朗的云波诡谲中渡过了。
第二年随之而来的欧债危机同样因为蝴蝶效应而偏差颇多,让哪怕知道历史的顾诚也无法占太多好处。
但总的来说,该崩盘的国家还是那些。希腊之后,南欧四渣紧随其后,爱尔兰症候稍轻——这些都是看看财务报表就能看出来的,不属于黑天鹅,而是灰犀牛。
所谓黑天鹅,是意料不到的、猝然发生且对金融股债市场产生重大冲击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是谁都看出只要不做改革、这事儿迟早会发生,只是不知道其发生早晚、具体时间点的事情。
顾诚虽然没有在金融危机中直接投机牟利,却是提前运筹准备了充分的抄底资金,大肆在欧洲传媒界扩张。欧洲本土化几个刚刚冒出头角的云音乐产品,诸如另一个时空的SPONIFY等等,都被顾诚的投资团队严密盯防、或收购、或投资、或打压,着实整顿了一番优势资源。
与此同时,顾诚在国内的即时通讯领域优势继续扩大,在内容产业方面倒是依然跟腾云、度娘呈现不明朗的胶着状态。
手机版的YY在这一年正式取代了另一个时空2011年后微信的角色,把各方便捷型功能优化整合,成了第一个人人都离不开的国民级应用——因为顾诚的影响,国内的3G网络商用化进程提前了大约两年,所以移动互联网APP的生态发展也随之提前两年,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何况手机版YY或者微信的需求瓶颈也仅仅只是网速,而非手机性能——手游类产品才是最吃手机性能的。因此只要网络质量提前两年优化,哪怕硬件差一点儿,这些IM软件也能顺畅地跑。
……
当然,所谓的“在内容产业呈现胶着竞争状态”,只是说的总体大趋势。是指那些量大管饱的小白游戏小白网剧小白网文方面,YY娱乐的营收并没有和对手拉开差距。
但是在质量上,一贯秉持小而美、坚持不向商业妥协的YY娱乐,还是颇出了一些精品的。在音乐领域,国内有许松之流的新原创音乐人被发掘、签约;在日韩也颇多新人SOLO创意者投奔了YY云音乐的麾下。
除了“华夏好声音”和“K-POP-STAR”、“AKB48”之外,YY影音部门在刘慧、林志凌、高大松的运筹下,又扶持资助了好几项小众、专项的音乐选秀、研讨节目。
相比于“华夏好声音”,这些新节目或专注于摇滚,或专注于民谣,或专注于嘻哈POP,总而言之都是只专精一种风格的细分市场先行者。
这些节目刚出来的第一年,乃至第二年,毫无疑问都是要为顾诚赔点钱的。毕竟一个国家的国民音乐欣赏素养,不是那么快容易培养起来的。09年的国人,哪里会在乎自己听的音乐是什么流派、什么风格?至少10几亿国人都只要音乐听着顺耳就行了。
历史上摇滚民谣嘻哈这些细分市场的窄众重垂、深耕细作,怎么也得2013年之后才冒头、2015年后才培养起愿意掏钱的市场受众人群。如今即使顾诚致力于提高国民欣赏素质,先赔本赚吆喝三年,那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幸好,如今放眼国内,也就顾诚赔得起这每年十几亿人民币的开支。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连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都需要有洛伦佐.美第奇这样的大富豪赞助,才能流芳千古。
顾诚已经是亚洲首富了,花点儿钱,被后世之人以“第二次文艺复兴的总设计师”铭功史册,貌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音乐、游戏领域,在电影产业这个顾诚当年起家的地方,他也颇投资了几项情怀之作。
2008年年底,顾诚就找到了已经在前一年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语圈导演一哥、湾湾的李桉导演,拿出一个从好莱坞买来、被他自己高屋建瓴魔改了一番的本子,跟李桉讨论合作。
或许是因为顾诚本人也拿出了《三丁目的夕阳》这种囊括了包括金麒麟奖在内的多项东京国际电影节奖项、更是血洗了扶桑电影学院奖。
他好歹也是证明了自己在电影圈子里的眼光、价值和水准,不会再被艺术家当成一个只有钱的外行狗大户。
所以,即使是已经拿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同样正如日中天的李桉,也没敢再摆架子、跟上次那样推个蔡明量出来糊弄。
李桉亲自飞到钱塘求见了顾诚,看了这个名叫《艺术家》的本子。
“这是一部默片,我们要做的就是突出‘在有声电影刚刚出现的年代,有声电影依然是不能完全替代默片的艺术效果的,比如只能用同期声、录音效果不佳、演员的表情渲染能力下降……’这些比较优势。要在这部电影里面,尽量把有声电影早期的局限性,重新100%润物无声地浮现出来。
好莱坞上了年纪的评委们,是很喜欢这种致敬‘末路英雄最后闪光点’的怀旧艺术片的。而我们要做的还不仅与此,要利用这部片子以古讽今。让目前还因为传统媒体衰落、互联网传媒兴起而不知所措的人,藉此看清哪些艺术形式的特点是没法互联网化的,是移动互联网到来后‘它们被比较优势拼掉皮肉血管后、剩下来的骨、神’。
让我们站在一个互联网人的角度,用自嘲的语气,为互联网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开个扬声器、放大镜,让传统媒体的人来这儿找自信,找出路。最后得出‘何须转型,只要自然生长、找到自己价值’的道理——当然,说理不能太硬,故事还是要圆润一些的。如果你对本子有什么想法,完全可以和我交流。”
顾诚和李桉导演的第一次会面,他就开诚布公地把他的全部想法和盘托出。李桉这种最喜欢发掘正常历史观反面被湮没价值的大导演,果然是瞬间被顾诚的想法吸引出了兴趣,当场拍板一定通力合作。
李桉立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既然要拍默片,那就回到胶片时代,就用黑白胶片拍!所有新技术手段都不用上,就回到80年前、1930年代的好莱坞技术拍!我想办法去弄那些老值钱的古董设备,不过经费上可能会……”
顾诚当即表示:“不要考虑钱的问题。”
哥一个保底估值五六百亿美元资产的人,还用在乎一部自己的情怀电影花多少预算么?
《艺术家》这部电影,在另一个时空原本该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