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不过是给朝臣们一个面子罢了,此番御批真的下来了,那些号称要死谏的内阁重臣们又有几个敢到紫宸殿前长跪不起?
说到底,这江山还是陛下的江山,乾纲独断还是垂拱而治,只在他老人家一句话。
其他朝臣反战或许存着沽名钓誉的心思,可他刘文华却是实打实的为大周朝谋划。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从军不知行伍苦,他这个大周朝兵部大当家却清晓其中的难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真要与突维尔蛮子开战,势必以定襄、蓟州等地为主战场。不管是从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运送粮草至这两地都会用上大半个月,且途中耗损严重。去年江南道大旱本就收成不好,太仓里的米粮还没有及满红线,这一战怕就要抽的见了底。
这倒不是他最担心的,毕竟大周朝这些年河清海晏,也积攒下了不少家底,便是倾举国之力打这一仗也不至于到全军断粮的地步。最让他忧心的是两地的战力。
大周帝国兵制承袭前唐,是为府兵制。军卒闲暇时屯田耕种,战时则列队迎战。只是天下承平已久,全国各地土地兼并皆很严重,闹得最凶的地方,一家普通庄户连一亩下地都分不得,而士卒阀门则可独占万亩良田。没了农田,府兵们自然也就没了卖力操训的心思,纷纷逃离原籍,成了流民。
这些事情,各州县都有,只是各州刺史为了政绩不受影响,暂且压下罢了。
便拿蓟州、定襄来说,一个折冲都督府里的府兵能及七成便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府兵逃散,当地节度使、刺史只得调用税赋雇佣兵卒。这些军卒大多是一些游勇之士,为了钱财倒也是甘心去军营过活。只是这些雇佣军卒不比世代承袭的军户,脑袋里丝毫没有荣辱感,真要打起仗来能不能列齐阵型怕都是两说。
这些事情,皇帝陛下他老人家可都不知道啊!
只是这话,他却不能对陛下去说。
整了整官袍,刘文远便起身朝府外走去。下人早已备好了马,兵部尚书一个纵跃翻身而上,狠狠甩了记马鞭,朝崇仁坊奔去。
这件事还得由内阁出面,拿个说法。
......
......
定襄城,刺史府。
定襄刺史薛之问在作一幅画。
青山、绿水、密林、修竹。
轻挥狼毫间,一处桃花源便被刺史大人信手绘出,薛之问望着这副佳作满是得意之色。
算一算他到定襄赴任也已经快三年了,不日他便将按照惯例返回东都洛阳进行述职。以他这些年在定襄作出的政绩,挣得一个中上的考评根本不是什么难度。
更何况他外放定襄前,曾经在东宫做过属官,早被认定是太子的人。便是吏部的那些考评郎中不给自己脸面,难不成连太子殿下的脸面都不顾吗?
在他看来,天下之人只分为两种,庸人和聪明人。庸人之所以成为庸人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而是因为太聪明了,自污以自保。
吏部的那些郎官看似碌碌无为,浑浑噩噩的过日子,实际上却正是这种庸人。在这个位置上,殊不知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你,一言一行都要十分谨慎。
若不是为了家族考量,他还真不想回东都攀爬那座高塔。毕竟在这定襄城,除了一位挂个名字的王爷,他便是最大的权威。这份乾纲独断带来的畅快之感绝非一袭紫袍能够替代的,但是人活一世,许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
像他这种出身的人,家族的利益大于一切,便是像他这种四品高官,在家族看来也不过是一枚棋子。既然是棋子,就要下到合适的位置。
薛家虽然也是望族豪门,但这些年来已日趋衰败,远远不如百年前昌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朝中无人。朝中无人,则子孙无庇荫之处,说到底,老族长的意思是叫他来做这颗参天大树了。
“老爷,老爷,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薛之问正在沉思,管家薛雄跌跌撞撞的冲进花厅,跪倒在地道:“东都五百里加急发来的信笺,小的不敢怠慢,立马给您送了过来。那送信的军爷说是东宫右卫率的,给您送来了太子爷的亲笔信,务必要您亲自开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