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皇帝的时候,刘常满心里觉得,按自己大舅吕泽当时的功绩,确实应该封王;而赵王张敖虽然功劳不大,但也没有过错,将他的诸候王位削掉,也甚是没有道理。
因此那个时候,刘常满确实私底下和阿妈说起来过,等以后自己做了皇帝,一定要给大舅吕泽封王,姐夫张敖的的赵国虽然已经封给了如意,但也要想办法再给他恢复诸候王号,另封一郡给他。
可等自己做了皇帝,刘常满这才明白当初阿爹的苦衷:这些异姓诸候王根本就是敌国!所以刘邦才煞费苦心,宁肯背着天下人和后世“诛杀功臣”的骂名,也要将这些异姓诸候王铲除——想来以后的历代王朝之中,都有类似事情发生,就可以想见诸位开国皇帝的思路,基本上是一样的了。
等异姓诸候铲除得差不多了,刘邦这才与诸候订下白马之盟,约定从此以后,“非刘而为王者,天下共击之!”
非刘不得为王,刘常满当上皇帝后,算是彻底的理解了阿爹的心情。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皇帝们的治国理念,一贯禀承“家天下”的宗旨。所谓国家,就是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既然如此,那距离皇位最近的诸候王,当然只能封给自己家的兄弟子侄——哪怕是有人起来造反夺了天下,那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照归在咱老刘家转圈不是?
所以对于阿妈的要求,刘常满左思右想,不能答应。
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的不同,会从潜意识里,给人类的思维打上烙印,这一点,刘常满是早就知道了的。
比如说刘常满穿越之前的二十一世纪吧。很可能,在医疗技术上,美国与中国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在医疗条件上,特别是医疗费用的问题,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可就太大了。
在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下,美国人得了大病的话,基本上都由社会保险负担;而中国人得了大病,基本上都由个人或是家庭负担。
有一个笑话,说是中国人和破产之间的距离,就是家中任何一个人大病一场。当然,这个笑话一点也不好笑,因为它说的是实话。
所以,在医疗技术和医药费都有保障的情况下,美国人一般是这样打算的:二十岁以前努力学东西;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赚钱,然后就考虑退休事务,把余生献给自己热爱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慈善等等。
可中国人不行。在医疗技术有保障,医药费却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中国人只能拚命的攒钱、攒钱。
二十岁参加工作后就得开始攒钱,等到三十岁有了小孩更要攒钱,四十岁之后,家里父母都老了,更得攒钱,五十岁以后,那更是得为自己拚命攒钱: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场疾病就会降临到自己或是家人的头上,而倘若你没有攒到足够的钱,就得眼睁睁的看站他们受尽折磨然后死去,把无尽的悔恨留给自己。
这还仅仅是医疗费,不说医疗技术上的差距,就在人们的思维方式里烙下这样的烙印,如此深远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美国人总是预支将来的钱,而中国人却拚命的为将来存钱。
单是一个医疗费用的问题,就能如此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更不要说医疗技术的差距了。
汉初的医疗技术极为落后,年纪轻轻就暴病而亡的人不可胜数,贵为皇帝也不能例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有一种危机感。
“倘若过不了多久,我就一病暴毙而亡了,那以后的事情会怎么样呢?”是这个时代很多人潜意识里的一种思维方式,甚至刘常满觉得连自己都受到了影响。
想想吧,自己阿爹刘邦贵为皇帝,却也在六十二岁就得病亡故——而在现代,这个年龄,正是后世大部分“总统”、“总理”上台伊始的年龄。
在这样的情况下,“倘若我很快就死了,以后的事情会怎么样呢?”就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一种极端的危机感,压迫着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身处高位、学识丰富、见闻广博的“精英”阶层。
是呀,倘若我明天就死了,事情会怎么样呢?刘常满也常常这么想。照现在局势,如果我明天死了,那阿妈肯定得从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等人中选出来一个,接替自己的皇位吧,毕竟他们几个都是弟弟。
赵王如意肯定不行,自己活着还强些,倘若自己死了,阿妈非得想法把他娘俩都弄死不行,肥哥恐怕也不行,他已经二十多岁了,阿妈要是扶他当了皇帝,自己对朝政可就一点控制也没有了。倒是肥哥的三个儿子,可能会选出来一个过继给自己,好继承大统。
但是,倘若是答应了阿妈的要求,把大舅小舅还有姐夫都扶植成诸候王呢?
那倘若自己死了,这事情就难说得很了。自己没有儿子,并没有名正言顺的继承人,那阿妈肯定会自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