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千年武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武冈是一座千年古城。

    一直有个给这座千年古城写点什么的念头,但一直被一种压力左右着。这种压力来自这个城市的古老,因为这个城市本身已经古老得像一本线装的古籍,所以迟迟不敢轻易动笔去写它的“古”也不敢轻易从文字上去描绘他的“老”但就我足迹所涉之处而言,我觉得整个湖南,武冈是只要稍作修饰,它远古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它古老的身姿就一览无余了的,实可与凤凰媲美。

    千年武冈,在西汉文、景帝年间,便已置县。公元前一百二十四年,汉武帝刘彻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侯国敬侯,侯址在今市郊七里桥,是以武冈又称都梁,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2000余年的时光沉淀于此,历史的神韵早已渗透于每一条幽深的小巷,每一块斑驳的墙砖”(马笑泉漫步古城武冈)它古老的城墙更无须赘言的了,这座连当年的太平军将领石达开都折戟的铜墙铁壁,因此而有了“宝庆狮子东安塔,武冈城墙盖天下”的赞誉。

    城池的设计师是设计北京十三陵的吴良。

    知道吴良的不多,他太专业。不知道陶渊明的,就少了。公元292至302年,陶老的祖父陶侃来到武冈当县令,想必是为了纪念这段岁月,便亲手在他创办的一所学宫前种下了两棵银杏。1700年后的今天,当年有着见证意义的银杏,虽孤零零只剩一棵,但其郁郁葱葱的容颜,叫人不能不更深刻的理解“十年树人,百年树木”的真切含义。这所官办学校是陶侃亲自勘察地形并督办的,校址在今天的文庙大成殿内。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宋代,殿顶彩绘藻井,檐翅如飞。当风吹过,深而古老的庭院中似有当年学子诵书之声徐徐荡漾。

    千年的文化渗透,造就了武冈人与生俱来的文化骨血。这样,历代文人墨客便开始了与武冈千丝万屡的牵扯。公元811年(唐元和六年),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失败被贬永州的柳公绰的侄子、著名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为了表彰叔父在武冈抗洪抢险中立下的赫赫战功,撰有武冈铭一文,赞扬他的叔父柳公绰“时惟潭部戎帅御史中丞柳公绰,练立将校,提卒五百,屯于武冈,不震不骞,如山如林,告天子威命,明白信顺。乱人大恐,视公之师如百万,视公之令如风雷,怨号呻吟,喜有攸诉,投刃顿伏,愿完父子,卒为忠信,奉职输赋,进比华人,无敢不龚。”为使文章千秋相传,当时的政府官员找来能工巧匠,将这篇铭文全文刻于同保岩,千年风雨,未能洗刷。而多写边塞军旅生活,诗风雄浑苍劲,深情凄凉的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今黔阳县)县尉时,他的朋友程六前往看他,为了感激老朋友对自己的挂念,他在程六返回途中送了一程又一程,途经武冈时,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鲶橙齑;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的诗句。或许是王昌龄对武冈情有独钟,后来,他在送柴侍御之武冈一诗中,再次挥毫写道:“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宋代的爱国主义诗人文天祥,也曾热情洋溢地在武冈写下了武冈军学奎文阁记。当时的文天祥年仅30,没有“伶仃洋里叹伶仃”的悲壮,有的只是“都梁称伟观矣”和“都梁之士必有感道怀和、争自奋拔于文明之世者矣”的满腔热情和沸腾的鲜血。就连宋徽宗、宋理宗也分别为武冈云山、宣风古楼留下了“云山七十一峰烟云变幻”和“宣风雪霁”的笔墨。

    岷庄王朱便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周妃生下的第18个儿子。公元1391年(太祖二十四年),被其父封藩到甘肃岷州。四年后,当皇帝的父亲也担心儿子势力强大,自己江山难保,就一纸令下免去其原有封号,改封云南为王。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由长孙朱棣文接管了明朝政权。公元1399年(惠帝建元元年),惠帝朱允文召见各地诸王,朱便亦在其中,并从云南直奔当时的首都南京城。途中,生性多疑的朱木便 担心朱允文以召见为名,谋害为实,于是抗旨而归。朱允火文大为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