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城文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武冈有我几个文友,因为这是一个盛产作家的地方。

    在邵阳文学界有种说法,说隆回盛产诗歌,武冈盛产小说。换句话就是隆回的诗人是前赴后继的,一代又一代;而武冈除了写小说的,还是写小说的。遗憾么?我不觉得遗憾,文学的地域性原本就是这样的,你不可刻意去改变某一种由来已久的格局。只是这些文友多年不见了,他们喝同一江资水成长,多年后,他们纷纷离开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我的脚步一出现在古城,那些从古城走出的文友们就逐现我的眼前了。虽然我没有见过龙世辉,但通过孩提时对林海雪原的阅读,我相信了成功者后面一定有个“贤内助”的说法。龙世辉就是林海雪原的“贤内助”从我这一代人开始算,是没有不知道林海雪原的,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个叫龙世辉的编辑花费了几个月时间,作了数万字的修改才使小说问世这个史实却鲜为人知。龙世辉1925年出生于古城的南门口。少时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第19期黄埔军校二分校毕业后又考入了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1952年从该校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选拔进中央文学研究所深造,成为第一期第二班学员。在萧殷、张天翼、陈涌等文艺界前辈的指导下,潜心研究文学理论,并开始文学创作。来到人民文学社做编辑工作后,先后编辑了萧军的五月的矿工、瞿秋白文集、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历史的回声、代价、将军吟以及古华的芙蓉镇等小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27年,从青丝到白发,先生组织、编辑或提供编辑意见的稿件达200部(集)以上。

    “杰出的文学编辑家龙世辉,一生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热情助人。”他离开人世后,中国作家出版社如是赞叹。

    鲁之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代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路也是武冈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是文友,其实他更是我的老师。我尊他为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上世纪的1991年,我受小溪流杂志社的邀请,参加了在绥宁县的一个儿童文学创作笔会。鲁之洛亲自给我们授课,他的嗓音很大,但大不过他的酒量,在当时我们这些文学小青年心目中,景仰之情油然而生。无奈自己才疏学浅,想学的没有学到手,想求的更是没有边际。不像老师,五十年能出版长篇小说、短中篇小说集、儿童文学小说集、散文集、长篇传记文学等18余部计六百余万字。我承认年岁是一笔财富,但这样一笔文化的财富,就算我也摸爬滚打个五十年,也只能是我一生的梦想罢了。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当文学编辑的刘虔是唯一以诗走出武冈的了。可以说,我是伴着他的诗歌而成长的。幼时的我,和别的文学爱好者一样,课堂里更多的时间是跟着他去把文字分行分段。虽然最终告别了那些火热的语言,但我没有后悔,我知道了生活同样可以诗一样地过下去,过得自得其乐,过得像老师的散文诗集春天,燃烧的花朵、心中的玫瑰、思恋之声、夜歌、大地与梦想一样热情洋溢,激情澎湃。

    “无论天上的风云怎样变幻,地上的花树怎样凋残,我的生命之根,却从没离开过故乡,我的根依然深扎在故乡的泥土里。”

    老师虽然没有教我写诗,但教了我怎样热爱自己的家乡。

    潘吉光是扶我走上文学之路的老师。当年,和众多的文学青年一样,在文学的门外徘徊游荡,找不着北的我一度丧失了对文学的信心和勇气。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褪色记忆经老师的斧正,在湖南文学面世了。当时,老师还在湖南文学杂志社担任主编。他不仅是一个编辑家,还是一个作家、文学评论家,属于难得的“三栖”人物。老师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做编辑,之余,也创作,且著作颇丰,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夜阑人静时、长篇小说黑色家族等。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时代生活的画面,让我们窥见了人民的悲欢和生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