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武冈傩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甲你家灯笼咯格空,它又冒晓得叫?

    乙它是纸蔽(糊)的。

    甲炮仗是纸蔽的,它何格又晓得叫?

    乙它里面有药。

    甲药铺里咯多药,它又冒晓得叫?

    乙它是医病的。

    甲牛角是医病的,它又晓得叫?

    乙它生得弯。

    甲犁弯生得咯样弯,它又冒晓得叫?

    乙它是牛背的。

    甲牛又晓得叫?

    乙牛有一身毛。

    甲蓑衣一身咯大的毛,何格又不晓得叫?

    乙它是人背的。

    甲小孩子是人背的,他又晓得叫?

    乙他有脚。

    甲板凳有四个脚,它又冒晓得叫?

    乙它是人坐的。

    甲马是人坐的,它又晓得叫?

    乙把你上个嚼口,看你还叫不叫。

    正戏则是以娱神为主的祭祀活动。演员必须戴傩面具,脚踏罡步,口作傩傩之声以驱鬼逐疫,场面宏阔森严。所有傩面具古朴原始,富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加上神意识的宗教魅力,从而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傩面具着意刻画神祗特征,凝聚着世世代代民间雕塑家的心血,集成丰富多彩的傩面具大家族。这些木头雕塑之作,工艺精细、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中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均有一套尊祀仪式,马虎了事不得。

    在武冈龙溪镇一个叫龙头桥的地方,就有这种被称之为“活化石”的傩戏流传。

    龙头桥座落在离城区7公里处的云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民情纯朴。相传400年前就有傩戏班在村里出现,年年祭祀时演唱,近在本乡,远到跨县。傩戏表演有一定程式,其特点有些类似道教的“踏罡”、“踩灵”等步伐,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热烈、火暴,剧中人物多系傩神,内容以驱鬼祈福为宗旨,剧情发展按傩仪程序展开。法具有牛角、师刀、牌带、师杖等。剧本的道白、唱词、作功多半来自现实,常托“神祗”之口,教诲、规劝世人。而服装基本上只有两种,一种火红,代表男性;一种深绿,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红一面黑的头巾包扎。

    完整的一场傩戏时间必须三天三夜,有始有终。这三天三夜里,武冈傩戏的七种唱腔都要轮流进行演唱。唱,放在白天,音乐极为简单,主要以锣鼓伴奏,人声附和;演,定为夜晚,这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演出轻松筋骨,驱除劳顿。

    至今在山野乡间比较活跃的一支傩戏班子是龙头桥一户姓陈的人家。他的傩面具是他妻子的两位堂兄的爷爷流传下来的。那是一套比较完整又历时久远的文物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省文管部门予以收藏。事后,省文管部门复制了一套完完整整的重新给了它的主人,并给了它的主人三千三百元奖金。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陈姓男人开始跟着主人学习傩戏表演,风里来雨里去,至今二十又二个年头。陈姓男人是龙头桥会傩戏表演不多见的几个人之一了,但是那套有三十六副面具组成的傩面具并不属他所有,每次进行表演,他必须征得它当初的主人的两个后代同意。这是武冈收藏傩面具者中最完整、做工最精致的一套了。

    陈姓男人最好的搭档是他的妻子。这些年跟着丈夫四处奔波,技艺进步很快,连老武冈人家喻户晓的剧本桃源洞、打梅山、冲傩、降仙风、迎神曲等都能与丈夫配合默契登堂表演。用她的话说,要是自家有一套就好了。话里的意思看来还是舍不得那些傩面具的租金。

    在过去一些老人的精神世界里,傩戏是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的。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成了历史悠久的武冈文化中的一种跨时代文化现象,即傩文化。在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常有“鬼脑壳”、“鬼崽崽”、“鬼捉起”这样的傩语出现;在很多的风俗习惯中,这种傩文化的痕迹更浓。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新人结婚时,礼物上分别都要摆放“猪头”剪纸花;老人百年去世时,灵柩上都要站立一只纸扎的“仙鹤”;端午节时,各家各户都要洒雄黄酒驱邪;七月半时,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隆重的“接老客”仪式统统这些,实质上就是被傩化了的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的渗透力之强不能不叫人赞叹。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