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俩都陷入一种沉默的遐想中。我并不感到尴尬,并且我从肖义哥的脸上看出:他也不尴尬。我感受到了我们彼此的诚实——终于敢诚实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来!用不着去遮去挡去做婉转的修辞,因为我们一点都不惧怕,一点都不后悔。
这样的话我早就想说了,只是没有赶上好时机,更没遇上一个好机会……这个机会终于在我要走的时候被我盼来了……这个机会来的好不容易啊!
妈,我们必须学会现实地看待自己的过去,更应该学会现实地对待自己的现在,现实地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这不仅需要我们拿出正确的判断,更需要我们拿出坚定的信念、决心去顽强的利用起来——这些都是我们获得未来真正幸福的很好润滑剂。
妈,现实已经很清楚地摆在了眼前:我先走了——离开了母亲、离开了家,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去走自己的路,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这种离去可能意味着我事业的永远,生活的永远、爱恋的永远……来自一切一切的永远。
再过五年蓝瑛就会嫁人,就会离开家,离开妈去过她自己的生活,去走她自己的路,去组建起真正属于她的个人生活,搭建起她的安乐窝来。
五年之后,蓝芳也会像我一样考上大学,离开母亲,离开家到外地去求学去成长,就算蓝芳最终学成之后能够回到港城来谋职,最多五年之后,蓝芳也会像蓝瑛那样择人嫁出去……我说的这个情况只是个“假如”,因为我走之前,蓝芳已经很清楚地告诉过我:她以后的选择会像我一样去报考军校,当一名军医。
现实多残酷啊!五年之后我们都走了,家变得空荡荡的了,母亲也成了老人——一个孜然一身的老人。
老人的心态是孤寂的,老人最害怕的就是孤寂。
妈,赶快做决定:在自己还没有成为老人,在自己还没有感受到孤寂之前,真正为自己去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安排。
妈必须重新去选择一个伴侣,重新去得到一个支撑,重新去组建一个完整的家庭才能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晚年过得不会孤寂。
肖伯伯是一个最好的人选,他不仅具备了一个做父亲的优秀品质,更具备了作为丈夫的那种潜质:细心、博爱、付出、参与和容忍。他会成为您的保护神,成为您最终的码头和港口。您可以舒舒服服地安下心来在那里避风雨挡严寒,在那里做着安逸的小息……使您感到安生和安全。这是您最好最合适的港湾。这不仅是我个人单纯的认为,连蓝瑛和蓝芳都这么细心地想过,也这么肯定地认为过。不用多猜,肖义哥和红霞姐肯定也这么想过,也这么认为和肯定过。妈,这样的机会多难得啊!
张杏菊的脸颊一阵绯红,一阵发烧,心律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快了跳动。
张杏菊再不敢接着看下去……她想喘口气,想静下心来理一理自己的心绪。
桌上的电话很适时地响了起来。
张杏菊很习惯地瞅了瞅来电显示。不看则已,看了,自己的心反而更揪紧了,脸色更绯红了,连耳朵根处都有一股子火辣辣的灼热,心率的跳动更快了。
电话正是肖正春打来的。
张杏菊很想去接,但又不敢去接,在僵持中任由电话铃声那么连续不停地奏响着……而她却在奏响的铃声中迅速调整着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等把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完整地调适过来,电话铃声早就嘎然而止了。
张杏菊很从容地拿起电话,用手轻轻点拨了一下她心中最熟知的那个电话号码,把自己这边的讯号迅速反输过去……电话很快被接通了:“喂,是肖大哥吗?您刚才打电话过来啦?”
电话那头,肖正春的声音说:“对,响了老半天都没有人接。”
“哦,我刚才有事出去了一会儿,这不,刚坐下来就瞅见‘来电显示’上有我未接的一个电话,翻看了一下,才知道是您打过来的。肖大哥,这一阵子您好吗?”
“好,好,我很好,你好吗?”
“我还是老样子。”
“杏菊,听你的口气好像很无奈!”
“是吗?我感觉没有啊!”
“我感觉很明显。是不是德君走了,心里感觉舍不得又很无奈了吧?”
“有点这方面的因素。”张杏菊顺水推舟地说。
“这很正常,过几天就会好起来的。德君走了一个多星期了,有电话和来信吗?”
“前几天打来过一个电话,说他马上就要投入正式军训了。刚才又接到他来的一封长信……”
“德君写信回家啦!他怎么说?”
“德君他说……他说的简直太多了……”
“那你捡些重要内容说给我听听……”
“没什么重要内容,都是些漫无边际的闲扯……”
“这就对了,孩子们都喜欢这样,都喜欢漫无边际地去闲扯些让人懵懵懂懂又不明不白的事情,他们还都乐此不疲。刚才肖义就给我打了一个‘闲扯’的电话,特别提到了那天和德君在海边游泳和吃烧烤的事情……这俩孩子可真逗!……德君没把这些写信告诉你?”
“没有。”张杏菊的表情很凝重,语气也很凝重。
“德君这孩子总是胆怯……肖义可是全告诉我了。”
“既然肖义全都告诉您了,您自己心里清楚也就行了……我并不想知道那是些什么内容,什么话……”
张杏菊态度强硬也“蛮横”地挂断了电话。
新学年开学之后,蓝芳、小刚和小辉被送进了“美智岛”双语学校。三个孩子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在家里也只能呆上两天,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吃住在“美智岛”。孩子们的吃、穿、住、行、用都由学校统一管理,统一配置,统一收费,没有特殊贵贱之分。虽说是“贵族学校”:配置很好,待遇上很好,教学质量很好,升学率很高,学费也很高,但走进来的每位学子都享受同样的机遇和同等的待遇,省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恶性攀比”,也省去了做父母的很多操心,最适合像张杏菊、白茹这样的大忙人。虽说是个不折不扣的高收入家庭,可是自己从早忙到晚,连家都顾不上去仔细装扮,认真收拾。孩子们除了口袋里装着可以买吃的钞票之外,根本没有享受到父母亲的全程关爱——那种来自精神的全程守护:包括学习、包括饮食和发育成长期间需要及时去补充的各种营养。给孩子的成长往往造成“畸形培育”和“畸形发展”的现象,消耗掉的不仅是可以很好去利用的钱财,还消耗掉了孩子们许多可以求知,可以去追求,可以去进取的宝贵时间,局限和缩小了孩子们的发展空间,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浪费。
孩子们都走了,偌大的一个大杂院一下子变得空荡起来,没有了那种嬉笑打闹无忧无虑的大声嚷嚷和纯性格的争强好胜,一下子失去了很多的欢愉和快乐,让人感到失落了很多,也空虚了很多。精神上总有一种非常不适应的感觉和感受,造成的不仅是大杂院里的空荡,而是人们心灵里的空荡。
以前孩子们也得去上学,也得去求知,也得走出去,也得离开大杂院,但那毕竟是就近求学,短暂的离去,而且很有规律性:中午和傍晚放学的时候,孩子们都能按时赶回来走进来。刘姥姥能够看得见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个热乎饭的身影,闻得见孩子们叽叽喳喳的不时争论和欢声笑语,生活中总会充斥着一种童趣的欢乐。俩位外婆忙活起来也乐呵,——忙活越多,占用的空间也会越多,消耗的时间也会越快,心里总会有一个盼头:到点了孩子们准能按时赶回来!在看惯了、听惯了也过惯了那种嘈杂和匆忙的生活之中刘姥姥每天总能够领略到一种十分快乐的回报,生活中总能够得到一种真实的填充。
现在孩子们全都走空了,手头上不再那么忙活了,大杂院里也不再那么嘈杂了,生活中反而缺乏了一种要素,也缺乏了一种内容。
陈妈时不时的要去听课;黄春英时常会抽些时间走出去逛个大街;整个一个大杂院里时常只剩下两个上了年纪,根本走不远,根本又走不动的孤寂老人。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