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兴十年,襄国公与世长辞,林晋请辞,表示告老还乡。
延兴帝不允。
文国丈都不服老了,林晋比文国丈差一辈,哪到告老还乡的时候。
文国丈还高兴林晋识趣呢,却没有想到延兴帝不同意,反而更看重林晋,文国丈暗里没少骂林晋阴险,以退为进。
于是等到文国丈病倒了,甚至病逝了,林晋还在丞相位上坐的稳稳的。
延兴十一年,文国丈病逝。
在谥号上,文太后和延兴帝又有一番的争论。
与皇帝相比,臣子的谥号要简明一些,大汉臣子谥号则是两个字,文官以文为谥号的第一个字。
臣子谥号最高的就是文正,依次是文贞,正、贞之后,其它字依次与文搭配有:
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文太后想文国丈的谥号为文正,再不然也是文贞,文成都不在她考虑内。
却不想,朝臣选出来的是文定,文太后哪里肯,这一听到消息,立马就找延兴帝了。
臣子谥号也并不是随便定的,也要根据为官政绩评定,当然也要看帝王,若是帝王觉得这个臣子,用文正,也不是不可以。
可问题是,文国丈为官这么多年,政绩平平,若不是生了个好女儿,被选中为太子妃,又从太子妃到皇后太后,这谥号都进不了前十。
而且襄国公去世的时候,谥号是文襄,真论起来,文国丈的政绩还不如襄国公呢。
但到底是延兴帝的外祖父,文太后生父,所以朝臣们就用了文定。
这已经很抬举文国丈了,可文太后不这么认为,始终抓着文国丈是延兴帝外祖父这一点,打着亲情的名义要文正文贞。
襄国公的谥号是文襄,多少因为爵位封号的原因而定的。
要是没有襄国公在前,延兴帝把文国丈的谥号往上提一提也没什么,当然文正文贞肯定不行的,延兴帝真要这么做,朝臣也不乐意。
文官爱惜羽毛,甚至也非常的在乎死后的名声,对谥号那可是在意的很,若延兴帝顺了文太后的意,估记就有朝臣要死誎了。
何贵太妃生父对于文国丈得了文定谥号还不服气呢。
他自认为比文国丈官做的好,不过家世比文家差了这么点,所以女儿成侧妃,文国丈的女儿是正妃。
但谁让文国丈命好,有个太后的女儿,皇帝又是亲外孙。
所以文国丈一辈子都压着他,连谥号都会在他之上,不过看在老对手比他走的早的份上,他也不计较了。
何老大人做好了心里安慰,却不想第二日早朝,听闻文国丈谥号成了文端。
文端刚好在文正文贞文成文忠之下,听闻是文太后和延兴帝交涉的结果,何老大人再一次感叹文国丈命好,就不知道他百年后的谥号是什么,希望不会和文国丈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