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58、北京水系治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群臣有关太后怠政的担心在第二天就烟消云散。汪舜华一如既往地早起召见臣工,处理政务。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其实是皇帝亲政的问题。皇帝已经虚岁十六了,应该亲政了,但是汪太后以皇帝还年幼、改革正在进行为由,没有交权。

    这个借口,不仅保守派,就是改革派,也不会尽数支持。

    但是现在大家顾不上这件事,因为汪太后的旨意——启动宗室搬迁工程,为留京的襄王瞻墡、岷王徽煣、鲁王世子泰堪营造府第。

    这件事情商定,宗室们各怀心事的离开了北京。

    没多久,得到陈文的讣告,享年六十四岁。他是景泰年间的名臣,在云南担任布政使,政绩颇著,被派到广东担任布政使,因为丧母未能成行。建极二年,命他为詹事,但是陈文坚决反对改革,而且与其他重臣关系失和,多次与李贤等人冲突,因此汪舜华趁着御史弹劾,把他调到南京。

    陈文在南京也不消停,不仅家中酒宴歌舞不断,还和一帮士子结社写诗,讥讽朝政。汪舜华趁着江西弹劾他偷逃田赋,加上锦衣卫弹劾他宿娼、内官王纶又告他行贿谋官,于是数罪并罚,除官流放海南。

    陈文聪明桀骜,和流放海南的才子们纵酒自娱,放浪形骸,写了一堆诗文,比不上苏东坡,但传唱度很高。

    按照律法,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对于这么个活宝,汪舜华也实在没办法,于是同意他回乡。

    因为已经革了功名,陈文生计颇为落魄,除了给人写点墓志铭之类的文章赚点稿费,倒写了几首同情民生疾苦的诗词,又惹得舆论纷纷。

    如今他去了,汪舜华心里稍微松了口气,旋即笑话自己:陈文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指望他走了就天下太平?做梦!

    已经有人在开始讴歌陈文的丰功伟绩了,不过他景泰二年才去云南,之前一直猫在翰林院;现在好歹不敢移花接木把北京保卫战的功劳扣在他头上。

    汪舜华已经能够想象得出有人会编排出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了,孤臣逆子难挽狂澜于是沉溺风花雪月,朝堂、江湖、情爱,要素全齐了!

    与此同时,命刑部尚书程信主持《大明律》的修订,主要是把跟这些年有抵触的律条进行删改,诸如贪污受贿60两银子就剥皮食草的律法被删除,三品以上被放宽到了三千两,以下的五百两,处斩刑;当然这个是按累计算的;同时规定,对性质特别恶劣、影响极其败坏的,也可以处斩。什么是性质恶劣、影响败坏?律条上没举例,太后说是就是,不过她还是说了一下,买卖官爵、鲸吞赈灾粮款、重点农田水利工程上偷工减料或者直接盘剥农民乃至徇私枉法的都算。

    得,都让你说完了。

    下面使劲擦了把汗。

    庭杖被废除,官员犯法,按律处置就行;如果是因为上书言事,更没有必要,对了就听,不对就当听不见,实在讨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作风问题纪律问题,总有一个能框住你,锦衣卫和东厂言官可不是吃干饭的,每年有绩效考核的;真要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正人君子,调职就可以了,到偏远落后地区支援国家建设,名为到急难险重一线培养锻炼,反正官员都要有基层工作经历,不怕有人说三道四。

    拉到午门外打板子?你想当忠臣,我还不想赔上名声呢。

    充军同样被废除,改成流放,都给我去台湾海南或者东北种地,尤其台湾。现在还没有经过开发,外省人去很容易遭受瘴气引发疟疾,这病到现在还没有特效药,更没有抗体,这次扛过了搞不好下次还会患,所以去那边基本等同于送死,看你怕不怕——当然朝廷有好生之德,不是那种想杀又不好杀的,一般不会扔到那里去,毕竟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

    汪舜华想要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军人的地位,让犯罪分子去当兵,不知道他是保家卫国还是残害百姓。

    与此同时是减少一些酷刑,刑讯逼供在后代很不齿,但现在打板子、夹手棍之类的很正常,汪舜华也没圣母到全部废除的地步,只是对种类和范围进行了限制。

    枷号是明朝首创的耻辱刑,这个倒是保留了,但是对适用范围还是进行了限制。因为枷的重量从2、3斤到150斤不等,因此从耻辱刑演变成了致命的酷刑。现在规定主要针对伦理性和风化犯罪,枷分为五十斤、十斤两种,刑期为一月、二月、三月、六月、一年五种。

    废除死刑更不用想,只是废除剥皮、腰斩、梳洗、钩背、抽肠、骑木驴等酷刑,保留了斩首、凌迟等种类,同时对适用范围进行了限制。

    ——汪舜华看刑罚,听刑部官员解释的时候,忍不住全身发毛——比如剥皮,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肤分成两半,慢慢用刀分开皮肤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样的撕开来。刷洗,裸身放置在铁床上,用开水浇一遍,再用铁刷刷去皮肉,等等等等。

    ——这也太反人类了,杀人不过头点地,何苦呢。

    同时传诏全国,所有刑罚,必须由各级官府判决执行,严禁在官方刑罚方式以外创立新的酷刑;严禁民间私设公堂、滥用私刑,违者一律重罪不宥。

    朝臣犯案,则不许用刑逼供,必须用证据说话。

    这些法条的修订,即便是保守派,也称颂了一句“太后仁德”。

    汪舜华则对朱骥等人说:“古人说‘刑不上大夫’。我虽然崇尚‘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但不希望有人一身伤爬到面前,说是被屈打成招的。”

    朱骥道:“太后放心,臣自会做得完满。”

    汪舜华点头:“涉及到朝臣的案子,要办就要办成铁案,让他无话可说,也让旁人无话可说。”

    案子要查,但是也要讲究技巧。

    接着,一个巨大的好消息传来——民间富商郑德林满载一船丝绸到奥斯曼帝国经商,发现那里的马匹体格匀称,头小清秀,眼大光明,而且耐力好,适合长途奔袭。于是倾其所有,用一万匹上等丝绸换回了20匹种马。经过万里跋涉尤其是返程途中几次遇到大风雨,来到广州的只剩下8匹,全部敬献给朝廷。

    汪舜华得报大喜。她听说过阿拉伯马的名声,但因为距离遥远,实在不敢做此奢望。当下不仅立刻派人去南京接取,而且亲自带着文武重臣和苑马寺的养马官们去看,果然发现这些马匹肢势端正,肌腱发达,蹄质坚韧,体质结实。

    养马专家刘昀就夸赞:“真是好马!想来汗血宝马不过如此了。”

    汪舜华赐名天方马,重赏郑德林。不仅还他绢二万匹,还赏赐千金,免了他五年的关税;随后命将马匹交给辽东和甘肃苑马寺配种。

    当年汉武帝为了汗血宝马不惜一战,眼前的买卖,实在划算。

    阿拉伯马遗传性好,据说世界上许多马种都有它的血统;汪舜华拍了拍马屁,真切的希望这种马在中国能够壮大血脉。

    郑德林还说起了那边的情况:“他们的祖上是突厥人,当年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被迫西迁,来到罗姆国,负责保卫王国北部的边境。罗姆国衰亡后,境内诸侯割据,他们的祖先也趁机举事,建立王国,派兵远征,所向无敌。听说他们的国王不穿华丽的衣服,每天和普通士兵一起吃饭,甚至连马匹,都要亲自喂养。”

    没多久,工部尚书徐埕呈上了有关京城水系治理的方案。

    去年回京以后,徐埕并没有闲着,参与北海的疏浚,但这显然大材小用。汪舜华让他研究京城的水系治理。城市规划摆在这里,可以想见,要不了几年,就会成为真正的百万人口大城市,偏偏北京是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又地处永定河与潮白河冲积扇脊部,河水绕城郊流出,因此确保城市的饮用水就成了大问题;同时,北京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