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来之不易,衣服同样得来不易。看过了耕作,前面自然就是针黹。一千位宫内和来自各地的织工绣工纺织刺绣,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太皇太后摸着锦缎,感叹着造物的不容易;汪舜华则向她介绍了其中几位优秀的工匠。因为他们改进了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年全国新开垦了荒地逾三十万顷,其中军队就超过十万顷;出口和上缴财政的布匹也逐年递增,而且品种繁多。
太皇太后说好,下令重赏,汪舜华转头交代:“赐匾,命地方为那几位技工兴建牌坊。”
上了岛,供奉禁苑的待诏和各地才子各献诗词歌赋,或者挥毫泼墨,题字作画,太皇太后很是高兴,自动过滤了其中有的不那么和谐的篇章,下令重赏。
随后到含元殿赐宴,乐府供奉乐舞,自然不是常规的例行表演,而是从开国以来尤其景泰以来诗人的优秀作品中选择的,展示的是泱泱中华的气质和大明君臣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其中不少作者就在下面坐着,都觉得脸上实在有光彩;当然还有各种舞蹈、独奏、合奏。
——这还是当年看电视剧《唐明皇》时得到的灵感,毕竟只是循例在宫里设宴,也太没意思了。——他们还没表演完,宗室勋贵尤其文臣又开始作诗颂圣。
甚至就连桌案上的食物,也颇让人开胃,比如醋溜白菜。
后代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如今却被搞搞供奉在皇家大宴上,毕竟物以稀为贵。
因为这朵莲白,是刚刚传进来的。
汪太后好吃,阿不,重视农业生产,如果能敬献好的物种,就可以得到大笔的赏赐。
所以这些年来,跑外海的商人们很重视寻找良种,户部经常能收到一些配着插图的种子。
户部官员听商人们吹得神乎其神,半信半疑;汪舜华看着图画,心里盘算着这物种有没有大力推广的价值,该怎么才能尽快推广开来。
朝廷要推广双季稻,已经设立了好几处试验田,建极七年又明确了一批,东西南北都有,各自去种;汪舜华还吩咐在西苑找了这么片土地,亲自耕种。只是她实在太忙,一年也难得来几次;孩子们也不过看个热闹罢了。
土豆红薯南瓜玉米之类,现在还在美洲大陆;但说没有新物种,那是假的,但基本都是热带水果,榴莲菠萝蜜什么的,因为距离远,不太好保存,尤其榴莲本身味道就很酸爽,户部差点把人轰出去。
只是照例敬献的物种太后要亲自过目,也只好呈上去,想着那东西长得丑,太后应该也不会关注;没想到这两货特征实在太鲜明,汪舜华一眼就看到了,马上把人招进来,关切的询问了相关情况,很高兴的赐名,还很贴心的说既然原来生在南方,还是先在南方广东、福建、海南、台湾等地试种,成功了再说。
成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这两样热带水果即便在最理想的环境,从发芽到结果,也需要五六年的时间,进入盛果期更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而且遗传变异相当大,好果子未必能生出好苗子,好苗子的种子可能是劣质果子。
所以即便引进传进来几年,本土的榴莲菠萝蜜等水果还是没能摆上案头。
汪舜华其实也没抱多大的希望,毕竟旧大陆互相交流这么些年,很多东西都传进来,没想到这么广撒网,还真网到了几样漏网之鱼。
其中有样来自地中海沿岸,是被逃难的传教士带过来的,说是有甜味。
汪舜华大喜:别是甜菜吧?
这年头糖料的价格高得惊人。没办法,现在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种植地区有限,集中在两广,当然现在台湾、海南也在开始推广,但毕竟产量有限,运输距离遥远,成本自然很高。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后代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有“南蔗北菜”的特点。甜菜喜温凉气候,耐寒、耐旱、耐碱,其中黑龙江是最大产区。
一问,现在没有甜菜这种东西,废话,如果有,早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利用起来了;没关系,去找——去哪里找?别又在美洲吧?
汪舜华想了想,好像没提这茬,或者在欧洲地中海?
结果一看图,汪舜华立刻张大了嘴:“莲白”?
马昂道:“太后英明,这菜看上去真有点像莲花,又白。”
汪舜华禁不住笑起来:莲白饺子、烙莲花白、糖醋莲白,都是美味啊!还有莲白回锅肉!
北京地区的莲白失败了几次,主要是气温不好掌控,直到今年才成功;不过汪舜华早在两年前吃到了久违的炝莲白,还是从山东那边运过来的,当即热泪盈眶,重赏了敬献种子的人。
几乎同时,就有商人江澄敬献了一种菜,跟莲白是一个地方的老乡,叫做菾菜,个子长得快,但果实比较小。汪舜华看了图纸,听说是二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圆锥状至纺锤状,多汁,越看越像甜菜。
于是问江澄:“这菜能够做糖吗?”
江澄脑子一懵:“这东西当地常用来做汤,虽然也能够做菜,但甜味不大,用来做糖,恐怕不行。”
那就是人工选择培育的结果,看来只有慢慢培养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