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249、议礼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多了,就很热闹,除了看戏,自己也要上场打嘴仗。

    何况这个题目是汪舜华自己提出来的:商量文庙和历史帝王庙的祭祀。

    天朝自诩礼仪之邦。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通过议礼,重新确定规范,昭示决心,建立权威,是历朝历代都必不可少的程序。

    此次议礼的核心,是文庙和帝王庙的祭享,无关帝系传承,因此话题不算敏感。

    虽然免不了唇枪舌战,但总的来说,还算和风细雨。

    汪舜华想恢复周公在文庙的地位。

    文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孔子逝世,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住的三间屋设为庙;汉朝儒家学说上升至官方思想,祭孔行为开始扩展到天子,全国各地亦开始兴建文庙。

    但自古以来,文庙祭祀对象并不只针对孔子,还有周公。在唐朝以前拜周公为先圣,坐文庙以南,孔子为先师,坐文庙以东。只是到唐玄宗年间,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其后代在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以孔子为主。

    汪舜华自然不可能买他的账,你要是早死20年我还敬你是个明君,宠妾灭妻一日杀三子抢儿媳妇临了高台跳水还好意思藐视周公?

    但是摆在她面前的不仅有唐玄宗,还有明太宗。

    周公之所以受到尊崇,除了他在典章制度上的卓越贡献,还因为他出众的人品,尤其辅佐成王的功勋。

    当年靖难之役,太宗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起兵,宣扬自己要周公辅成王。但是,当夺占南京后,他并没有效仿周公,而是自己当了皇帝。

    方孝孺有关“成王安在”的诘问存疑,但“周公辅成王”却为太宗的隐痛。于是周公被从庙中移出,另祀于文华殿之东室。

    虽然相隔三千年,汪舜华对周公的品行和功绩还是由衷的钦佩,何况她辅佐幼君,何况没有“恐惧流言”的感叹?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考虑就是皇帝已经成人,但她仍然没有还政,朝野上下流言蜚语不断,在这个时候,尊奉周公,既是安抚,也是宣誓:她只是效仿周公辅佐而已,等到皇帝成熟,自然归政。

    因此十月初,举行廷议,最终决定恢复旧制,尊周公为“至德元圣”。

    周公不仅是孔孟的偶像,也得到历代君臣的推崇,贾谊就曾经指出:“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韩愈则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因此,尊奉周公,没人敢置喙;何况这对太后来说,也是警钟。

    与此同时,孔子的尊号也要重新讨论。

    早在鲁哀公年间,孔子被尊为尼父;后来被历朝皇帝加了各种尊称,从褒成宣尼公、褒尊侯、邹国公、文宣王,一直到元成宗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开国以后,还没有对孔子进行进行另外的追封,一般称为先师;直到嘉靖九年,追封为至圣先师。

    现在汪舜华和群臣商议:“开国百年,应该重新明确孔子的待遇,以抚慰天下人心;但是称王名不正言不顺,应去王号,改称‘大成先师’。”

    大成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的原话,任谁都不敢挑毛病。

    文庙同时尊奉周公和孔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至少评价的时候如此。

    孟子仍为亚圣。

    然后是帝王庙的祭享人员。

    太祖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包括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武王姬发、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历史上顺治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后来几经调整,确定帝王为188位。

    帝王庙居然连秦始皇汉武帝都没有,这两位加上唐太宗才真有资格号称千古一帝好吗?

    ——但前面几位不说,后面的汉高祖、光武帝也不能请出去,一个是真正的天宝,老天爷的亲儿子;一个是位面之子,得罪不起。

    这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加上就行,另外还得加上隋文帝,虽然是实在抠,但是在制度创建方面居功至伟;他的儿子就算了,炀帝也好明帝也罢,说得再好,也是亡国之君;武则天也算了,汪舜华不想落人话柄。

    这当然招到了文臣的坚决反对,章纶以下,声泪俱下的声讨着秦皇汉武的凶残暴虐,恐怕把他们供进庙里,后人也跟着学,带来亡国的惨祸。

    商辂就站出来:“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皆不足后世法!”

    汪舜华摆手:“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沟通水系。此后百代皆行秦法,自是千古一帝。没有秦始皇的帝王庙,怎堪称为帝王庙?”

    她顿了顿,看着下面的文臣:“我们是什么人?”

    群臣摸不着头脑,只好说自己是大明子民;独武英殿大学士李贤站出来:“臣是汉人。”

    汪舜华含笑:“说的不错,这汉人不就是汉朝那里来的吗?没有汉武帝的赫赫武功,汉朝还是汉朝吗?我等又怎能称为汉人?倘若汉武帝不能入庙享受祭祀,那么我等皆要愧为汉人矣。”

    她语气不容置喙:“自古有一朝天子,有百代天子。此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而谁?”

    下面面面相觑。

    如果说秦皇汉武大家还勉强可以接受——有过,但是人家的功劳是摆在那里的;另外一个遭遇反对的就是元世祖。

    礼部、太常寺和翰林院官员先后上书,要求罢黜元世祖的神位。

    汪舜华沉吟了很久:“太祖皇帝已经认可了元朝的正统,就没必要掀翻,否则还要真追溯到宋朝那里?”

    既然元朝必须要有一个代表,那就只能是元世祖了。

    另外还有一个人必须加上:周文王。

    群臣对此没有任何异言,反而积极支持,所谓“法上古圣贤之君、效三代之法”,周文王就是其一。虽然未必适应这个时代,但是道德的大旗是一定要树立的。

    也有一位被请出了帝王庙:宋太祖赵匡胤。

    汪舜华对宋朝很不感冒,说得再好,那个“怂”字就受不了,尤其文臣经常拿着宋朝重文轻武不杀读书人举例子甚至以古非今,让她不胜耐烦,而宋朝这种性格,无疑根子上就在宋太祖那里;尤其现在作为太后,宋太祖黄袍加身的故事是很犯忌讳的——把他供在庙里,下面会不会有样学样,看着我们孤儿寡母好欺负,就来个宫廷政变?

    正因为如此,帝王庙的事情拖了十年,直到她彻底掌控了朝局,皇帝也已经长大,这才提上了议事日程;百官也觉得给皇帝树立一个典型很好,于是没有反对。

    但是现在,汪舜华对宋太祖还是没有好感,坚持要将他赶出去。

    太后要坚持,大家也就没有反对,毕竟“黄袍加身”实在太敏感,虽然隋文帝杨坚上位的方式也不光彩,好歹还可以说皇帝无道,再说隋文帝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南北朝四百年的纷争,光大了汉族,在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外加改革全面推进的当下还是值得敬仰的;宋朝是真的从头到尾割据一方,加上靖康之变时刻刺激着大家,自然没人来争一口气。

    可能的话,汪舜华甚至不想给赵家在帝王庙里留牌位,被群臣念叨还是一回事,万一后代皇帝患上软骨病学靖康三傻,丢不起这个脸。

    但明朝毕竟奉宋朝为正统,太祖当年可是高喊着“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因此宋朝至少还得有个代表。

    群臣据理力争:元世宗都供奉了,赵宋不能没人。

    他们几乎众口一词的推荐了宋仁宗,李贤就认为:“宋之英主,无出仁宗。夏辣怀奸挟诈,孤负任使则罢之;吕夷简痛改前非,力图后效则包容之;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气有重望,则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庆历、嘉佑之治号为太平,未闻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商辂也称颂:“仁宗一朝,钜公辈出,尤千载一时也。”

    彭时也赞叹:“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