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住校老师起来在宿舍门口吹响了起床的哨,住校的老师也就从内地来的志愿者,他们现在还是按照每个学期一轮换。
现在按照基金会的规定,他们的工资都是按照他们毕业或者工作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和援疆补贴和伙食费组成,明显的要高出以往,比本地的老师也要高。
不但他们的待遇高,在他们的档案上也会添一笔援疆的经历,这份经历经过了基金会的争取,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批准,会在他们回去后找工作获得优先的权利,如果是有单位的,会在单位的职称评比有优先权。
现在的志愿者不在需要基金会或者教育局去做工作争取,而是在基金会和教育部的官方网站申请,递交申请后会有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审核,然后就安排他们到所支援的学校,这一切现在形成了一套公开和公正的流程。
这一切也都是因为基金会的志愿者们,他们都是无偿工作,里面不乏有以前在各个政府单位任职的领导和专家,退休的教授也有很多。
这个时候的他们因为是无偿,所做出的决定也都是出于公心,没有出现有失公正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因为基金会不但账目公开透明,就是办事的过程也都是透明公开。
比如录取志愿者,要在网站上注明录取的原因,如果没有录取也要说明不采用的原因,这一切都是在关注基金会的好人的眼睛下,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
现在的志愿者已经在高校中成了一些毕业生的首选,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好,还是曲线就业的方式也罢,但是这样的方式确实对于边境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在家时就听韦欣说过,国家教育部有打算要把这一模式扩大到全国的高校和所有的老少边的学校,对此不管是韦欣还是李,都觉得这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这要比自己的集团销售额增长要高兴。
起床哨叫醒了静悄悄的校园,不一会安静的校园就沸腾了起来,孩子们一晚上的睡眠又攒足了精神,有那种精力旺盛的孩子开始了一天的闹腾,去厕所的路上络绎不绝,还有端着脸盆去水房洗漱的,由于人多他们都是结伙的过来跟李打招呼,一时让李有点应接不暇。
幸好韦欣的办公室的门开了,应该是冯瑶姐和鑫瑜起床了,李一边和孩子们打着招呼,急忙向办公室走去,推门进去,看她俩正在屋里洗漱,应该是用的暖瓶里的热水,在墙角还有一个水桶,里面有凉水。
进去找了个椅子坐下,看到桌子上有一杯倒好的白开水,还冒着热气,不知她们俩是谁倒的吗,但是看样还没有喝。
李昨晚喝酒喝的,这早晨口干,没问她们俩,就自顾自的端起,试了一下,水温正好,“咕咚咕咚”一气喝下。
喝完拿起暖瓶再给倒满,这时鑫瑜已经洗完脸,正在刷牙,她嘴上说不了话,但是那白眼是翻的挺大。
李也没跟她一般见识,坐那里也没说话,自己起来也走了一早晨,正好休息一下。一会冯瑶姐洗漱完毕,把脸盆洗干净,给倒上水,找出韦欣放在这里的洗漱用品,递给李。
“赶紧洗洗吧!”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