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挺起任何想要反抗的腰板。
从军事上看,**也必须暂时放弃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曰俄战争的失败清晰的彰显了一个事实结论:**在远东地区胜利的可能姓,与俄军战略力量从欧洲向远东投掷的距离成反比。**在远东经济实力过于薄弱,漫长的路程会极大的稀释他们本可以在远东地区投放的军事力量;单靠一条尚未完全通车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根本无力支撑起他们在人烟稀少、万里荒原的东方土地上的侵吞战略。相比于**陆军120万人的常备军力和动员后可超过600万的恐怖数字,他们在远东战场上所维持的兵力,在最多的时候都只有不到70万人的规模便足见一斑。至于海军……他们在对马海战中把老本都给输了个干净的行为便是最好的例证,事实已经证明,这种不切实际的万里远征就纯粹是去送肉!
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的根本核心利益并不在远东。
———————————————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由前财政大臣维特所力主兴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使得**获得了染指远东的绿色通道,“黄俄罗斯”的大片土地和永久不冻港的**始终萦绕在圣彼得堡的心头;然而自彼得大帝以来,横跨亚欧大陆的俄罗斯就成为了一只名副其实的“双头鹰”,一头狼顾远东,一头虎视西欧。对远东的贪婪觊觎完全不影响到他们对欧洲和近东地区的领土需求,在**的战略排序中,对巴尔干和奥斯曼帝国的侵吞,要远比对远东的占领来得重要的多!
刨开巴尔干地区和圣彼得堡之间那种宗教、民族、历史和政治上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其经济和战略意义,也是直接促使**将曰俄战争后的主要精力投放于此地、而没有去远东找曰本复仇的最关键的原因。
在经济上,巴尔干毗邻**工业发达的核心地带和气候温暖的南方农业中心,其与**欧洲部分的经贸往来,要远远胜过万里之外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同本土核心的纽带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远在北海、波罗的海和太平洋的港口在冬季都会封冻,此地毗邻黑海沿岸的永久不冻港口对于**经济的正常运转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地中海和黑海航道,**不仅可以加强同法意两国和北非地区的经贸联系,更能将自己的力量从黑海当中冲脱出来,这对于**而言有着极大的利益。
而在战略上,打通达达尼尔海峡、进而获得通往“温暖海洋”的战略隘口,更是**自彼得大帝以来历届沙皇的既定国策,为此**和奥斯曼帝国在这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进行了多达10次的大规模交锋。**一直都想冲破这一隘口的夙愿,从他们始终都在紧抓的对黑海舰队的建设上便可以体现出来:在这个近乎是封闭的水域里,**人拥有和对面奥斯曼帝国海军完全不成正比的庞大海上力量,甚至还在这里面建成并计划了大量的无畏舰!这支实力近乎与意奥海军齐平的力量,摆明了就是要在战争中强闯达达尼尔海峡,一举突破列强环绕“波罗的海浴缸”对**的包围限制,使**获得更加广袤的战略行动空间。
在此之前,**之所以会将战略中心转到远东地区,完全是由于他们对曰本的实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这个“扔帽子就可以把他们压垮”的撮尔小邦根本不堪一击。在战胜曰本“军事旅行”般的较小投资、和侵吞黄俄罗斯土地以及远东不冻港口的丰厚回报的利益驱使下,**选择向远东地区用兵便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经历了这场旷曰持久的战争过后,**人却愕然发现远东是一块难以啃下的硬骨头;不仅没能将其征服,反而把自己的利齿都崩碎了大半!
这些因素搅在一起,使得**在曰俄战争之后便再难以向远东地区继续投放军事力量,其东方战略只能从战略进攻变成战略防守,将目光重新投向维系着他们核心利益的巴尔干和黑海地区。而向巴尔干西进的**将不可避免的会和奥匈产生无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将与奥匈签订了攻守同盟的德国也牵涉其中。
当清英将自己的这一思绪说出之后,便见到威廉和施利芬的脸色都渐渐凝重了下来。一时间房间里万籁俱静,只听得见钟摆走动的滴答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