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84.安内攘外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离开丰州,回到天德军的第二日,李煦便升帐视事。

    孟孺死后,天德军着实乱了一阵子,但所幸还没有发展到崩溃的地步,这完全得益于一个叫韩随的人,韩随三十六七岁年纪,身材高大,脸瘦且黑,面透一股坚忍之气。韩随现居天德军巡城营指挥使,天德军下辖四个营,步军营、马军营、巡城营和奇兵营,各置指挥使一人,副使两人,判官两人,参谋一人。

    巡城营总共八百零八人,驻防天德军城,警卫公署、粮库和各处要害,下设三个步军团和一个骑兵团,步军团每团两百人,置统军校尉一人,副统军两人,骑兵团一百二十人,置统军校尉一人,副统军校尉一人。巡城营另设旌旗队一,驻防公署,实为军使亲军。

    旌旗队例由巡城营一名副使统率,孟孺时代,旌旗队统帅为孟明。

    旌旗队士卒约八十八人,上马即为马军,下马亦可步战,是诸军中的精锐。李煦暂摄军使后,使了一个明升暗降之法,将孟明提升为奇兵营指挥使,剥夺了他掌握的旌旗队。再将旌旗队一分为二,分为左右,擢升刘沔为巡城营副使,左旌旗队队正,牛大、郁二郎为队副,以张龙为右队队正,赵虎为队副。

    为了拉拢韩随,李煦回到天德军的第二天就来到军城以北的北威庄,此处原为巡城营垦荒屯兵之所,巡城营移驻军城后,这里变成了安置该营老弱的后方基地。府兵制度破坏后,边地实行募兵制,当兵吃粮成为一种职业,又因地位底下,被社会各阶层所轻视,军将父子相袭,互相通婚,蔚然成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军户。

    军户不与民户杂居,多数筑寨聚居,北威庄即是筑寨聚居而形成的。

    即便不是暂摄军使,李煦也是天德军的司马,地位还在韩随之上,此番带着羊酒礼品而来,更不可等闲视之。韩指挥使全程陪同,所到之处,自觉地把李煦让在前台,而自己则谦逊地礼让在拐角。军户们并不知道李煦只是暂摄军使之位,眼看指挥使如此敬重,自然也不敢怠慢,李煦所到之处莫不是鲜花笑脸。

    看得出巡防营上下都对韩随十分敬服。李煦认真询问了北威庄的情况,只是听了一遍,他就能对北威庄的概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全庄除了两百零八名伤残军士,八百七十户军户,还有两百杂户。

    伤残军士有朝廷抚恤,军户则靠吃军饷,而这两百杂户则大多是关内和河东的失地流民,他们在北威庄周边或开垦土地,或租种军户土地,种植麦、菽和各色蔬菜,也放牧牛羊,部分懂手艺的杂户还打制铁器、木器与回鹘人做买卖,换取牛马、皮毛和干肉,再将这些东西经丰州转运至内地,换回粮食、食盐和日用品。交易要经过几道手,层层盘剥后流民获利甚微,仅够糊口而已。

    巡城营的士卒是招募流民组建,军官有招募来的,有从士卒中提拔的,多曾在内地军中服过役,因为战败或触犯军纪而逃亡,后流落至此。不管军官还是士卒多半都带着家眷。

    韩随很惊讶,自己只是大致地说了一下,李煦怎么会把事情弄的这么清楚,这个年轻人很不简单嘛。韩随对李煦第一印象很不错。

    李煦当然不能告诉他自己从回到天德军起就开始留心巡防营和北威庄的事了,昨晚更是花了整整一夜时间研究有关北威庄的一切,今早在来的路上,他还向刘沔打听北威庄的事来。费了这么大一番精力若再不能落你一声称赞,那自己也实在太失败了。

    韩随本是一个逃奴,由行伍之间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每一步都走的无比扎实。在这个父子可以反目为仇,兄弟亦能自相残杀的混乱地方,韩随能担任警戒军城任务的巡防营指挥使,既非等闲之辈,又绝对是个忠勇之士。

    李煦暗地里调查过韩随的背景,发现他跟孟家之间并无多少瓜葛,甚至跟孟孺本人亦无多少交集,孟孺肯信任他,将天德军城交在他手里并非出于私谊,而在于韩随在天德军中始终中立的超然地位。

    往往这种基于大义的忠诚比私利收买的忠义更为可靠,从这一点上说,孟孺确实是个将才,李煦打心眼里是敬佩的。

    只是敬佩是一回事,杀他又是另一回事,利益相争,你死我活,没什么感情可讲。

    在北威庄走了一圈,一行人来到庄子外开垦的田亩边,入冬之后,田野里一片荒芜,并看不到丝毫禾苗生长。

    李煦又问起巡防营军户的生活情况来,韩随回答说日子艰难,边军军饷本来就不及禁军丰厚,又层层克扣,所得仅仅只够糊口,每年因为军饷的事都要闹上几场,杀帅逐将时有发生,并非什么稀奇的事。

    李煦道:“我看军户人家所居住的房屋多数不及杂户,是杂户另有生财之道,还是军户人家太过懒惰?”

    韩随答:“说军户人家懒那纯属诬陷,只是历任将帅为了防止军将日子过的太过安逸闲适而不愿为国戍边,有意限制罢了。不准垦地,不准经商,不准这不准那,只能白白受穷。”

    韩随这话说的有怨气,李煦听出来了,军士安于闲适忘了战备固然不可取,但受穷也未必就能提振士气,出征在外,却要担心家里为一日两餐犯愁的妻子父母,又如何能心,又哪来的士气呢。

    韩随见李煦不说话,故意试探道:“末将听闻司马在沃野城既经营生意又督练土兵,却不知司马对此有何破解之道。”

    李煦道:“破解之道谈不上,不过我想人忍受贫穷是有极限的,若前途光明,可以暂时忍耐,若前途渺茫,或注定黑暗,士气人心迟早是要完蛋的。将军久掌兵戎,对此可有何破解之策呀。”

    韩随对李煦把球又踢回来的做法并无不满的意思,他答道:“若得军士安心为国,饷银至少能养家糊口,父母妻子温饱有余,衣食无忧方能安心国事,不过朝廷有朝廷的难处,处处倚仗朝廷救济,毕竟也不现实,若得能利用地理之便,或垦荒,或经商,混一个衣食无忧也就是了。”

    李煦问:“军人们都垦荒种田或经商发财了,还有心思安心为国吗,谁敢保证他们不为了自己的小家而忘了国这个大家呢。”

    韩随道:“只须严明军纪,公正赏罚,司马的担忧就不足为虑。”

    李煦摇摇头笑着说:“光有军纪和赏罚还不够,还得有忠君报国之心,军人不知有国有军,又哪能指望他们能不忘国家而顾小家呢?忠君报国,忠义廉耻,跟练习弓马骑射一样,断不可少呀。”

    韩随点点头,陷入沉思之中。

    庄西北有一片草场,草坪被马蹄踏碎,尘土飞扬,约百余骑兵正在操练。李煦兴致勃勃地走过去,马蹄声震动大地,轰隆隆十分震撼。

    李煦忽问韩随:“歩骑对抗,骑兵迎面冲来,步军有何应对之策?”

    韩随见李煦考问自己,不慌不忙地回答起来,他久在军旅,天德军又临近草原,歩骑对抗的战事没少经历过,加之他又是一个擅于归纳总结的人,此刻说起来自是头头是道。

    李煦听的连连点头,韩随说完,面似恭敬,实则倨傲地说:“末将行伍出身,读书不多,说的不好,请司马多多指正。”

    李煦道:“将军这是笑话我吗,你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都说的不好,我还敢说什么呢。我也说不好,只有一件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