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向孙中山讨价还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向孙中山讨价还价

    史家常易受“事后聪明”的干扰,导致意识上的时代错误。蒋介石后来因孙中山的提拔而走运,更一再把自己与孙挂钩,俨然是孙中山最合法、最自然的接班人。史家从事后看往事,受到“后事”的蒙蔽,看不到“前事”的真相,不免误解以及渲染了孙蒋关系。

    从孙中山的观点看,蒋介石当然是“自家人”是他亲信陈其美的小兄弟是肯打指模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忠诚党徒,但是表示忠诚的党徒不止蒋一个,更何况还有一大帮亲信的“广东帮”于是在芸芸“自家人”之中,蒋介石不过是一个可资传呼的年轻军人,绝不可能“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国民党剪接照片,凸显孙蒋一对一的形象,只是一厢情愿的“反历史”(a-historical)做法。

    再从蒋介石来看,自陈其美死后,他已直属孙中山。孙之地位虽远高于陈,但陈其美那种同乡大哥的亲密关系,绝对无法取代。既然无法在孙中山心目中取得主导地位,蒋介石自一九一六年陈其美遇刺身亡到一九二四年正式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八年之中,对孙的态度是欲迎还拒。他对孙中山交给他的任务,很不热心,经常开小差,甚至在电催之下,仍然游山玩水,姗姗来迟。这种行为自可解释为一种以退为进的心术,甚至意含要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同时也可洞察到,在这八年革命消沉的岁月中、在孙中山并不得意的时期中,蒋介石的“势利眼”行径。在紧要关头,他情愿回上海玩股票,或登宁波天童寺去散心。让我们来摆史实,以明真相。

    一九一七年,北洋“督军团”造黎元洪的反,孙中山乘机南下护法,同行的有章太炎、朱执信、陈炯明等人,并没有蒋介石。孙到广州去筹组军政府、称大元帅,但他是个空头大元帅,除少数卫队外,没有一兵一卒。所依靠的广西军头陆荣廷、云南军头唐继尧并不买大元帅的账,最后气得孙中山又跑回上海,痛斥南方的军阀与北方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唯一的收获是陈炯明从广东省长朱庆澜收回于反袁战争结束后交出接管的三十个营。(朱氏改编为省长警卫队二十营,见陈定炎怎样为陈炯明在民国史上定位,传记文学第三七八期,页一二三至一二六)由此一支武力成立了“援闽粤军”由陈炯明做总司令。这是孙中山手中唯一的枪杆子,也有意将这支军队扩大,在广东建立根据地,于是又派许崇智做第二支队司令,带四个营,邓铿做参谋长。第二年(一九一八),在总司令部还来了个三十二岁的作战科主任(一称中校参谋),不是别人,蒋介石也!

    当时陈炯明为了培育孙中山唯一的枪杆子,艰苦备尝。虽然如此,陈炯明还是苦撑下来。相对的,许崇智、蒋介石、邓铿等人,在苦撑待变之际,反倒不无动摇。孙中山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写信给许崇智、蒋介石,勉以“不可遽怀退志”;同一天写信给邓铿,认为“闻兄颇有离去之意,文意以为不然。若兄行,则竞兄(指陈炯明)失有力之臂助,将来愈形困难”就是证明。

    “援闽粤军”于一九二o年八月十六日漳州誓师,全军回粤,替孙中山抢广东做根据地。四天以后(八月二十日),就进入了汕头。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这唯一的主力进军广州之际,蒋介石本人并不在军中。八月十六日,陈炯明在漳州誓师之日,蒋介石本人正在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薄暮,公在飞雪亭畔,倚崖侧乔松,鸟瞰千丈岩瀑布。会大雨,树杪重泉,溅珠喷玉,光色甚奇。登妙高台,南向突出,三面凌空,惟见众山之小、诸流之细,亭下(村名)屋舍俨然。(第三册,页五)

    八月十八日,陈炯明在大埔、潮州、梅县作战攻下汕头前,蒋介石本人仍在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公探隐潭。第一潭幽暗,在峡谷,圆径不过丈余,而深度莫测。潭前涓流一脉,经第二三潭而入大溪。第三潭为一大岩穴,宽约二丈。上有覆盖。峭壁回合,前面开,高可百米突,右有澄湍冲泻。叹为观止。(第三册,页六)

    别人在前方作战的时候,蒋介石在后方游山玩水,直到八月二十九日才回家。八月的作战他没参加,九月的作战也没参加,直到十月十一日,他才到了老隆前线总部,距离攻下广州(十月二十九日),只差十八天耳!换句话说,蒋介石在这次两个半月的战役中,他只参加了最后的十八天,并且,最后十八天中,他在最后十三天(十月十六日)才赶上本军,最后九天(十月二十日),因许崇智“病假”才“以个人关系代许军长统率第二军作战”过了一天多(十月二十二日),就拿下了惠州。

    由于蒋介石有过上面这种“紧要关头就回家”的作风,引起我们彻查一下他与孙中山关系的种种,结果发现,他这种作风,倒也值得统计统计。

    第一次——一九一八年三月十五日,蒋介石就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但是干了四个半月,他就在前方作战之时,留书(七月三十一日)出走了。八月二日,邓铿派人到汕头留他,留不住;八月八日,孙中山打电报阻止他,也无效果。八月十八日,他回到上海。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归沪,轮行稳疾。入夜,公对月华吐朗,追忆少时奉母游招宝山及天童育王诸胜光景。(第二册,页五十二)

    到了九月五日,蒋介石才停止出走,离上海。九月十三日回到汕头。九月十八日到了漳州总司令部。

    第二次——九月二十六日,蒋介石升任第二支队司令官,司令部设在长泰。十二月十五日,吃了败仗,他“只身冲围而出”(第二册,页六十五)一九一九年三月五日,他又离开了部队,说是“请假归沪”(第二册,页七十一)五月二日,返长泰。七月四日,他写信给邓铿,说:“弟自去年怫然而去,赧然而归”(第二册,页七十七)表示不想干了。九月二日、九月五日,他又游山玩水。十月二十八日,他去了日本。

    第三次——一九二o年四月十一日,他又回到漳州。四月十三日,在总司令部议事。四月十四日,筹定作战计划。可是到了四月十六日,他又出走,到了鼓浪屿。四月二十二日,他又回到上海。六月二十八日起,他游山玩水,从普陀游玩起,直到七月二日,才回宁波。七月四日,再来上海。

    第四次——七月十六日,他又回到漳州总司令部。八月七日,他又回上海。八月十三日起,游雪窦。八月十六日“援闽粤军”在漳州誓师,蒋介石却还在游山玩水中!十月十一日,他回到前线。十一月六日,他又留书出走,信中说:“弟既不见信于总座,又不见谅于军长,而受欺于[张]国桢,是诚怀疑于上、受辱于下之时,能不自反而缩、见机而作乎?”(第三册,页二十六至二十七)十一月十二日,他回到上海。十一月二十二日,回到奉化。十一月二十三日,就上雪窦山游山玩水了。

    第五次——一九二o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到了广州,恢复军政府。一九二一年一月十二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援桂克日出师,请兄速来臂助。兄本允赴粤追随,勿再迟延为幸。盼复。孙文。阳。(第三册,页五十四至五十五)

    但是蒋介石显然仍在“迟延”中。一月十二日,杨庶堪也有信给他,字里行间,颇能看出内情:

    介石兄台鉴:颇闻前日(二月二十九日)兄来沪,以读某函不快而归,方欲作书婉劝。中山先生政治兴趣欲衰。尤欲持以勉兄,共襄其业。且见兄之关涉重要,过于一般同志。中山先生从事创造,自当仗兄为前驱。然则先生撒手则已耳,如犹奋斗,吾辈安忍作壁上观?故无论如何拂逆,皆当含忍而为之。兄此时固万万不能遽息。何时来粤?先示极幸。弟庶堪手启一月十二日。(第三册,页五十五)

    一月十五日,邵元冲也有信给他,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内情:

    介石我兄惠鉴:现时先生(指孙中山)既力促兄赴粤,则亦不能过拂其意。盖先生处能真心办事之人,实亦太少。吾人万不能不尽心以助之。兄既谓中国宜大改革,宜彻底改革,则兄必已自任为负改革责任之一人。故不能不自己努力、不能不为社会努力。否则一齐撒手,中国不成其为国家矣!真厌恶社会者,只厌世派隐士自杀者而已。故弟愿兄易厌恶中国社会之心理为爱社会,如慈母对于不肖之子,仍尽心力以谋感化之。此吾人应有之态度也。兄意以为何如?弟元冲顿。一月十五夕。(第三册,页五十五至五十六)

    蒋介石在函电交催之下,才在二月六日到了广州。可是,只一个星期后(二月十四日),他就“径归”而去。(见第三册,页六十二)三月十七日,又上普陀山游山玩水去了。(见第三册,页六十九)

    第六次——到了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西征关系重要,一切须在事前筹划,兄来更速进行,幸即趣装。孙文。艳。(第三册,页六十九)

    四月四日,蒋介石回电,说:

    动员无期,来亦何益,且反多阻碍,暂为缓行,特复。中正叩。支。(第三册,页七十)

    四月八日,孙中山又来电,说:

    介石、静江、季陶、展堂、仲恺诸兄鉴:昨开大会,以外交紧急,不可无政府应付,已决议设立建国政府,并通过克日北伐案。万端待理,务恳诸兄速来,商筹大计,精卫兄如可分身,亦望一临,无任企盼!文。歌。(第三册,页七十一)

    四月二十一日,孙中山又电蒋介石,说:

    密转介石兄:军事紧急昨已下动员令,汝为(指许崇智)病新愈,非兄来计划助理一切不可,接电速来。文。巧。(第三册,页七十二)

    在孙中山这封电报前(四月十四日),陈炯明也电蒋介石,说:“克日将各军调赴前线战事在即,望兄速来。”(页七十二)四月二十二日,许崇智电张静江,说:“介兄来粤,吾军之幸,亦吾党之幸。”(页七十二)四月二十四日,胡汉民电张静江,说:“今日开始攻击,先生(指孙中山)盼介兄来,欲将警卫团扩充训练,改国军以属介石。”(页七十二)五月三日,胡汉民又电蒋介石,说:“望兄深念国事党事之艰难,积极负责,束装即来。”(页七十三)但是,就在孙中山四月十八日来电之日,蒋介石却又在游山玩水呢!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明载这天行踪说:

    是日,携次公子纬国,复为天童之游。薄暮,由江东三眼桥放船,少焉,月出震方,波平如镜,攒峰倒映,人在画中。夜憩小白天童中院。刚逢佛节,香客扰人。翌晨,避往育王寺。登小磐山,再谒摩诃祖师墓。又历大磐山,回寺稍憩。复出山门眺瞩,公称天童全景,为四明诸名胜之冠。又次晨,探古天童及八指头陀冷香塔院。凡阅四日,归邑城寓舍。(第三册,页七十三至七十四)

    蒋介石在五月十日总算成行,可是,他一到了广州,据许玉麟革命北伐纪略,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北伐之师,困于桂林“出湘不能,黔军又回黔”当儿,乃“改任李烈钧为北伐前敌总指挥,大总统亲统随身之滇、赣、粤、福诸军北伐”当时陆荣廷分兵三路打广东,孙中山归路将断,情势危急“李烈钧与讨贼粤军第二军长许崇智、讨贼福军司令李福林、讨贼滇军总司令朱培德、讨贼赣军总司令彭程万、讨贼赣军第一梯团司令李明扬、讨贼赣军第二梯团司令赖世璜等急由湘边回桂林,星夜水陆兼程,赶至梧州,留讨贼桂军师长刘震寰守桂林一隅之地,广西省长马君武亦急离桂林返粤,途中遇匪,伏于船底免死,财物劫尽,其妻子与随员,均被匪杀尽。”大家都在赴难援孙之时,而“时第二军少将参谋长蒋中正已回上海”!据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九二一年五月十日条下,这天蒋介石从家乡“启程赴粤,越旬日抵广州”(第三册,页七十四),时间当是五月十五日。可是到了二十四日,他做了一个梦,梦到“雪满山原,一白无际。惊醒后,身犹寒战。默念此必母病凶兆,因不自安,遽返沪归里”(第三册,页七十四)——他又走了!

    第七次——蒋介石这一“雪满山原,一白无际”的梦,直到二十天后才巧合式兑现。六月十四日,他母亲死了。可是,丧事办得却重于国事。六月二十三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竞存、汝为已赴前敌,军事吃紧,望即来粤,墨经从戎。孙文。梗。(第三册,页八十三)

    七月二十日,孙中山又来电,说:

    西寇击破易、收拾难,须多一月始得凯旋,我军经入邕宁,明后日,余当驰往巡察。速来相助。孙文。歌。(第三册,页八十五)

    在孙中山来电前后,其他同志也函电交催。六月二十一日杨庶堪致蒋介石:

    介石吾兄:吾子至孝性成,幸有以节哀顺变,勿过摧毁。粤桂战役,今日已起,墨绖从戎,古贤不废。安厝若毕,尚望有以慰国人及同志之望也。弟庶堪再顿。六月二十一日。(第三册,页八十三)

    七月二十七日,邵元冲致蒋介石:

    介石吾兄惠鉴:顷于国民日报读讣告,惊悉老伯母前月弃养,岂胜哀悼。兄连年奔走四方,承欢之日无多,今当国事未定之秋,遘此大故,哀毁之状,可以想见。惟吾人既以身许国,只能留此身以济国难,一以体先人遗志,一以完个人未完之责。诸希强自节哀为幸。近闻桂孽次第扫清。孙先生方有事于中原,倚赖于兄者甚深。一俟丧务就绪,万望仍往佐理。现在可靠同志,只有此数人。吾人务宜谅先生办事之困难,而切实负责也。弟元冲顿。七月二十七日。(第三册,页八十四)

    丧事办到八月十日,蒋介石决定又去广州了。可是他路过上海,逗留了十多天,碰到了“大风雨”他又做了梦,于是又不去广州而回奉化看母柩。直拖到九月十三日,他才去了广州。但是到了九月下旬,却又“回沪还乡尸(页九十二)了。十月底,他“取道北溪,探四明石窗,蹑鼠尾山巅,向西北驰下”(第三册,页九十五),又在家乡游山玩水了。

    第八次——十一月九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余拟于十五日与汝为往桂林,请节哀速来,臂助一切。孙文。麻。(第三册,页九十四)

    一九二二年一月十八日,蒋介石到了桂林。可是,到了四月,他又要走了。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九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条下,有这样一段:

    二十三日,公抵省城。总理闻其有去志,特驾行馆挽留。言“此时你若走,则我与汝为机能全失,人无灵魂,躯壳何用?”云云。公感其语,凄然泣下。乃即中止。其后,卒以受某方刺激与嫉视不已,又决计辞归。是晚离广州。(第四册,页十至十一)

    四月二十八日,蒋介石又回到了奉化。

    这时孙中山正与陈炯明关系恶化,蒋介石一走了之后,孙中山处境益形困难。六月二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说:

    立转介石兄: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文。冬。(第四册,页二十一)

    但是蒋介石置之不理。六月七日,张继写信给蒋介石,忧虑说:“我兄应速出山,设法将粤局巩固。先生(指孙中山)既到广州,是否无危险?同人殊为悬念也!”(第四册,页二十一)可是,蒋介石不为所动。六月十五日深夜,终于发生了所谓“陈炯明叛变”事件。

    董显光蒋总统传中说:

    就是在这样的混乱政治局势中,陈炯明乃实现其长久准备而未敢实行的政变。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六月十六日,他下令驻扎于广州近郊之白云观音两山的军队,向总统府进攻。他认为国父定然在出其不意的袭击中丧失生命,但或者是由于天意,国父的几位忠实信徒竟把他救出了乱军的包围线,而安全到达于停泊黄埔附近的永丰炮舰,该炮舰乃效忠于国父者

    蒋“总统”获悉其领袖所遭遇的危险,立即由上海启行,个人冒了很大的险,卒到达黄埔,追随国父于永丰舰上。国父和他的亲信随从者在该炮舰上忍受了五十六日等于禁闭的痛苦。(页四十八至四十九)

    事实上,蒋介石是在接到孙中山电报后,才启程的。他六月二十五日离开上海,二十九日到了永丰舰。此后四十二天,他如孙中山在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序中所说“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死生。”但是,这位共死生四十二天的固然可歌可记,那些共死生五十六天的,也不该抹杀。

    第九次——“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在八月九日从永丰舰改登英国船摩汉号,在外人保护下去香港,转赴上海,蒋介石一直跟着。八月二十三日,蒋介石又回家乡游山玩水。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条下,有这样一段:

    二十三日,公至甬。即乘慈北轮往普陀,养疴天福庵。南天门探胜,般陀庵观鱼。静息时塑坐看经。凡六日归甬。(第四册,页二十八)

    这时孙中山已开始走联俄路线。八月三十日,孙中山致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函悉,季仲函亦得读。日来变局愈速,非兄早来同谋不可,军事进行,湘闽似已有不谋而合,日在进行中,湘较闽尤急而有望,似日内便可解决者。今闻昨日已行,或有分道而驰先急回滇也。某事近已由其代表专人带函来问远东大局问题及解决之法,予已一一答之。从此彼此已通问讯,凡事当易商量矣。彼有一军事随员同行,已请彼先派此员来沪,以备详询军事情形,想不久可到也。望兄稍愈即当早来备筹一切。幸甚。此候近社。孙文。(第四册,页三十九至四十)

    同一天,廖仲恺也致蒋介石,说:“现时各方情形,已有多少变更。兄非常住此间策划不可。盖时事瞬息万状,而尤以军队情形为然。非日夕与各方消息接触,恐少逊随机应变之妙用。此间待商之事正多,请即命驾来沪。”(第四册,页三十八)“先生(指孙中山)决定计划之时或变更计划之时,无兄在左右,如何而可?弟意见宜急来此,专掌军机,一切应酬,尽可不经意。政治问题等等,兄如懒理,当由弟等撮要报告,共同商决。否则军事无人参划,若决定计划或变更计划有误,悔之已晚矣。”(第四册,页三十八—三十九)可见“某事”(走联俄路线)倚仗蒋介石“同谋”之殷。到了九月十二日,孙中山再致蒋介石:

    介石兄鉴:日来事冗客多,欠睡头痛,至今早始完全清快,方约兄来详商今后各方进行办法,而急闻兄已回乡,不胜怅怅。日内仲恺、汉民、精卫将分途出发,往日本、奉天、天津等处活动,寓内闲静,请兄来居旬日,得以详筹种种为荷。此候大安。孙文。(第四册,页四十一)

    两天以后(九月十四日),廖仲恺又致蒋介石,说:“兄到沪之翌日,弟偕许志澄至大东访之,而兄与启民皆不在。后晤见静江,始知兄在彼处。而弟则并静江来沪,亦不知也。又翌日偕展堂再访,启民在,而兄已忽然归。使弟爽然若有所失。昨奉惠缄,言居沪心绪不佳,亦无所事,故决计还乡。弟则以为兄在此间,待商待决之事正多,若避去乡居,则事无从谋,人人如此,则先生(指孙中山)左右可无一人矣!其说通乎?日夕思维,非兄常在此间不可,故恳兄无论如何,仍再命驾来沪。家事恺当嘱启民为兄料理妥当,毋须兄焦虑。兄固当留此精神,为中国为先生(指孙中山)为吾党出力,不可消耗于不必消耗之事,以伤身体。弟知兄必不我弃,故敢强以相劝,望兄垂听。”(第四册,页四十二)宇里行间,充分看出蒋介石在同他们“捉迷藏”、在向他们“拿乔”在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一九二二年十月四日条下,我们还可看到蒋介石这时怎样在游山玩水:

    四日,至沪,即乘车往无锡游太湖。坐万顷堂,见波屿苍茫。顺道访梅园,结构天成。陟惠泉山,揽起云楼之风景,辄为旷怡。归途转苏州,访玄妙观、留园、西园。仍由沪返甬。(第四册,页四十七至四十八)

    第十次——十月十八日,孙中山电令入闽各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讨贼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蒋介石为参谋长、黄大伟为第一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军长。十月二十日,蒋介石总算动身赴任。不料不到一个月,他又要走了。孙中山听说,遂在十一月十九日急电给他,说:

    介石兄鉴:接函甚愕,我以回粤讨贼重任,托汝为与兄,无论如何困难,总须完此任务,方能释肩,万勿轻去,以致偾事。如有阻力,当随时与兄解除,仲恺即来相助。孙文。皓。(第四册,页五十五)

    十一月二十四日,孙中山又有长信致蒋介石,说:

    介石兄鉴:顷见兄致展堂季新书,有十日内毫无进步,别无可如何等语。吁,是何言也!吾不能亲身来闽,而托兄以讨贼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夫天下之事,其不尽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若十日无进步则不愿干,则直无事可成也!就如来信云云,子荫当来沪,此事已不成问题,即内部之大难题已得解决,则进步为极大矣!其他纷繁小故,何足介怀?纵我无进步,而敌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