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文学类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曹植:曹子建集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因为最后封陈王(河南淮阳),又谥号思,所以被称陈思王,安微亳县人。

    曹植是曹操的姨太太生的,姨太太在他五岁时扶正。他是个神童,"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他的文章写得出色,甚至曹操都怀疑"汝倩人邪"(你是请别人代写的吧)?对他极为宠爱。后来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无节",对他就冷落了。

    在曹植二十九岁的时候,曹操死了。他的哥哥曹丕即位,对他的防范也就加深。他的侯爵,也因酒爵而一再更动,常因醉后对监视他的人无礼,而被打小报告。他处境穷困,"寄地空名而无其实,虽有王侯之号而济于匹夫,皆思为匹夫而不能得",以至"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曹植活了四十一岁。死前四年里,曾多次上疏,写求自试表、求通亲表,希望参与政事、准许和亲人来往,但都没有下文。最后在潦倒中"形容枯悴,忧心如醉"死去,结束了与统治者有生殖器关系的一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虽然有名,却不像是曹植作的。

    阮籍:阮籍集

    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

    人。他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他自己是"竹林七贤"。

    阮籍"本有济世志",因为"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之下,阮籍就"不与世争,遂酣饮以为常"。他显然对"路人皆知"的司马家政治集团不满,因此他以整天喝酒来实行不合作主义。司马家求婚于阮家,阮籍一连大醉六十天,醉掉一切。因为阮籍有名气,司马家逼他做官,他宁愿不做大官而做小官,因为"步兵尉营人"会做好酒,他就去做了"步兵校尉"。司马家的人也一再想罗织他入罪,但他"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使人抓不到他小辫,因此得保首领以殁,活了五十四岁。阮籍的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是离骚以后的绝作。诗中写他的抱负、境界,和"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隐痛,婉曲感人。他又写散文大人先生传,主张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更看出他的境界。

    谢灵运:谢康乐集

    谢灵运(三八五~四三三),河南太康人。他的祖父是谢安的侄子谢玄,谢玄是东晋名将,是淝水之战的英雄。但他的父亲谢瑍,却是个笨蛋。谢灵运父亲虽是笨蛋,他自己却是神童,所以谢玄感慨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他又"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可见在文章上和时装上,他都是顶尖儿的人物。这样一个公子哥儿,就得到一个外号,叫"谢康乐"。

    谢灵运在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水,他可说是中国第一山水诗家,也是中国第一大游山家。他游山,用特制的鞋,又带着大队童仆伺候,气派无比,甚至被误会是"山贼"。他又"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又"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在行为上的横恣,一再使统治者头痛。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以叛乱罪名,死于法场。

    谢灵运的绝命诗是:"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诗中有情,情在言外,非常动人。

    鲍照:鲍参军集

    鲍照(约四一四~四六六),字明远,江苏涟江人。他出身寒门,种田起家,虽然力争上游,但是,在南北朝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级,是森严的,所以在政治上,他没有戏唱。在宋文帝时代,他做到中书舍人的官,宋文帝刘义隆是喜欢舞文弄墨的,"自谓人莫能及",鲍照深怕自己的文采被皇帝嫉妒,所以故意写些"鄙言累句",以示退步,借自污以苟全性命。人们"咸谓〔鲍〕照才尽,实不然也"。

    虽然这样,鲍照还是在劫难逃。他最后出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宋明帝即位,晋安王刘子勋造反,刘子顼起兵响应。结果兵败,鲍照被乱军所杀,年约五十多岁。

    五世纪刘宋一代,号称是文学盛世,盛世中最有成就的作者就是鲍照。鲍照二十岁时写的行路难十八首,就是空前的佳作。受了时代的矮化,鲍照是不能人尽其才的,钟嵘诗品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正是指此。

    鲍照作品中,有一部分写民间的疾苦、战乱的残酷、离乱的悲情,一股苍茫之气,最为动人。

    谢朓:谢宣城集

    谢朓(四六四~四九九),字玄晖,河南太康人。他的往父、父亲都是南北朝的官吏,他的母亲是宋武帝刘骏的女儿长城公主,所以他不但是贵族,也是皇族。他是谢灵运的堂侄,被称做"小谢"。李白诗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指他。又因他做过宣城大守,遂被称做"谢宣城"。

    谢朓从小喜欢读书,并有声名。十九岁起历任官职,并和萧衍汀、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捶合称"竟陵八友"。谢朓一生遭遇着不少是非。齐明帝萧鸾死后,他的儿子东昏侯萧宝卷即位,荒唐无道,别人拉谢朓搞政变,他不肯,结果被反咬一口,反被诬告叛乱,下狱论死。死时十六岁。谢朓做过一件大义灭亲的事,就是检举他的丈人浔阳郡公王敬则谋反,王敬则因此被宋明帝杀掉。此事为谢朓太太所不谅解,老是想为父亲报仇,找丈夫算帐,也要大义灭亲,谢朓只好避而不见。他临刑前,为他的大义灭亲而有惭德悔意,他说:"天道其不可昧乎?吾虽不杀王公,王公因我而死!"

    王勃:王子安集

    王勃(六五~六七六),字子安,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是"文中子"王通。他是中国第一神童,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认为错处颇多,就写了指瑕十卷批评它。十四岁时候,就被唐高宗得知,封他做"朝散郎"的官,再被沛王聘为王府修撰。

    王勃在王府中看贵族们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游戏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认为"据此是构煽之渐",认为他挑拨皇亲国戚,就把他赶到四川去,他的父亲也因为教子无方,贬为交趾令。不料却因此种下王勃的死因。他渡海去看父亲,掉在水里,竟"惊悸而死",年二十八岁。

    王勃遭遇过一次牢狱之灾。一个官奴叫曹达的,犯了罪,躲在王勃家里,王勃一开始把他窝藏下来,后为怕惹出麻烦,就偷着把曹达杀了。不久事发,他以私自杀人的罪,也要处死。正好碰到大赦,才得死里逃生。

    唐诗纪事说王勃写文章,"先墨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初不加点,时谓腹稿。"这也是一奇迹。

    陈子昂:陈伯玉集

    陈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四川射洪人。他是富家子弟,年轻时任侠使气,不务正业。十八岁时候,谢绝门客,发愤向学,几年之间,就成绩惊人。他写了感遇诗三十八首,被行家惊为"此子必为海内文宗"!

    陈子昂二十四岁中进士,一再上书,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因有知遇之感,三十岁时候,他写大周受命颂表、大周受命颂四章,对武则天歌功颂德,后来升到右拾遗。

    陈子昂三十四岁时候,因逆党案被构陷,入狱一年,出狱后仍任右拾遗官。后来两度从军,出入边塞。三十八岁因父亲老了,辞官回乡。射洪县令段简打陈家主意,"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陈家送了二十万红包,还是不行,最后死在监狱里,年四十二岁。陈子昂的死,骨子里是武三思假手地方官的政治迫害,是黑暗政治下的一场冤狱。

    陈子昂的作品,主张上追汉魏风骨、贬抑齐梁浮艳,所以,"起八代之衰"的第一人,实在是他,不是韩愈。韩愈自己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就是指此。

    王维:王右丞集

    王维(七一~七六一),字摩诸,山西永济人。他生的时候,佛教已极盛行,他深受影响,例如他的名与字连在一起,就是"维摩诘",正好是释迦牟尼时代大居士维摩诘的名字。

    王维"九岁知属辞",是神童。二十一岁中进士。他少年得志,但在中年以后,出了一件事,在安史之乱时,他曾被俘,虽然装病,但仍受到安禄山的礼遇,软禁在庙里,做了"伪官"。那时他五十四岁,写凝碧池诗表示悲愤。乱平后,在制裁陷贼官吏的时候,他凭这首诗,获得减刑,最后还官拜尚书右丞(内阁书记长)。虽然这样,在精神上,他仍然以"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为憾,一直难以释怀。

    晚年的王维,寄情禅悦与山水,他买下宋之间的别墅,整天焚香、饭僧、弹琴、赋诗。他的妻子早逝,他一连过了三十年的单身生活。六十一岁时候,在写了几封诀别信后,从容死去,他被称为"诗佛"。

    王维除了写诗外,也常作画,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以写自然最出色,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有名的田园诗人。

    李白:李太白集

    李白(七一~七六二),字大自,号青莲居士,甘肃天水人。出身富商之家,五岁移居四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是个"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神重。二十六岁离家远游,五湖四海,见闻颇多。四十二岁后,觅到唐玄宗,得到"翰林供奉"(起草文书)的差使,以写诗得到赏识。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跟错了永王璘,五十六岁那年,以涉嫌叛乱,判死刑。经过朋友奔走,改为流放边区,中途遇赦。后来想从军报国,因病未能如愿,"天夺壮士心",于六十二岁死去。

    李白的一生,大体和唐玄宗时代同期,从他一生中第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到最后一首临路歌,写诗写了四十年。李白的诗,气魄博大、感情充沛、天才横溢。杜甫称赞说:

    "落笔惊风雨,诗成位鬼神",当然是说得玄了,不过诗写得前无古人,的确不假。

    李白的诗中,有许多"一醉累月轻王侯"的反抗,他说"安能摧眉析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见在他的内心深处,是要冲决网罗的。他写"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等诗,代中国人民发出他们的苦难之声、风雨之声,也都是这一反抗的延续。

    杜甫:杜少陵集

    杜甫(七一二~七七),字子美,因住地被称为少陵、杜陵,因官职被称为拾遗、工部,河南巩县人。他出身唐朝官宦之家,七岁就能写诗。二十岁离家云游,三十五岁到京城做小官,四十四岁碰到安史之乱,饥饿中饱尝流离之苦,吃过草根树皮。晚年带着家小,投靠亲戚,定居在四川成都。五十八岁死去,传说饿死在破庙里。

    杜甫年轻时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得君行道。结果流离失道,遂用他那如有神的笔触,写尽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杜甫四十岁后作兵车行写统治者的穷兵;丽人行写统治者的骄奢;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他活活饿死的小儿子;北征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前出塞、后出塞、二叹(夏日叹、夏夜叹)写政治的腐化、人民的痛苦,都是千古绝作。

    杜甫的遗诗现存一千四百五十六首。论者以他的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真是不虚。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变成了陕西渭南人。

    白居易出身贫贱,"少年时家适在贫贱中"。但十六岁时就以写诗出名,二十九岁中进士,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四十四岁被贬一次,又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做到七十二岁,才得退休。

    白居易认为诗不是"嘲风雪、弄花草"的,诗该"救济人病,稗补时阙"的。他曾编讽谕集,收诗一百七十二首,批评时政,他要求统治者"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结果诗一发表,"权豪贵近者相目色变,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

    白居易是唐朝创作最丰富的诗人,写诗三千首。他限定诗要能"老妪能解"(老太太都能听得懂),他的诗,当时流传各地,很受欢迎。有的妓女甚至以会背长恨歌而增加身价。他"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见到有题他诗的、背他诗的各阶层人士。白居易的受人欢迎,由此可见。

    李贺:李长吉歌诗

    李贺(七九~八一六),字长吉,河南昌谷(河南宜阳)

    人。他是没落王孙出身,是个神童,七岁就因能写作而"名动京师",韩愈、皇甫提等名家不相信,到他家去测验,果然名不虚传。

    李贺写作的情况是: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可见他是从动态的事件中找灵感的。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因为"晋肃"两字和"进士"两字声音很近,李贺为了避讳,就不得考进士了。韩愈特别写了一篇"讳辨"来为他说话,但他终于绝缘于名场。后来在家乡隐居,二十七岁时死去。时死前删定所作诗二百三十三首,流传至今。

    李白被称为诗的仙才,李贺被称为诗的鬼才。他的作品,险怪神秘,造境瑰奇,在中国诗史中,自成特殊的地位。

    杜牧:樊川诗集

    杜牧(八三~八五三),字牧之,陕西西安人。他是杜预、杜佑的后人,"一门朱紫,世代公卿。"

    杜牧生当"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乱世,二十六岁中进士,然后做官,直到五十一岁死去。由于他以"直道事人"做座右铭,在官场上,并不得意,所以,他的许多立功的抱负,也就以立言行之了。

    杜牧曾注曹操所定孙武十三篇,这是他在军事方面的著作;曾写罪言,这是他在政治方面的著作。他的一生诗文,多在他死前自己烧掉,损失十之七八。现存的作品,就是焚后的劫遗。

    杜牧诗中的特色之一是:他对统治阶级的豪奢误国,颇有讽刺的纪录,像他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诗,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诗,都能以极高的技巧。写出人间的万象。

    杜牧诗中的另一特色是他对女人的态度,他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纪录,也有"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惜芳姿"的感怀,这是他浪漫的一面。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河南沁阳人。他出生在没落的贵族之家,幼年丧父,生活很苦。十六岁时候,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幕僚。二十五岁中进士。但是因他讨了令狐家政敌王家的女儿做老婆,为令狐家所不谅,被打入败部。他在党争夹缝中,左右不逢源、里外不是人,最后潦倒而死,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诗,一开始是学别人,有的学汉魏、有的学齐梁、有的学杜甫、有的学韩愈。他做诗时把参考书摊成一大堆,像水獭吃鱼陈列如祭品一般,叫"獭祭鱼"。后来他写得精了,就自成一家。李商隐的诗的特色是用典含蓄,寄托深远,每个字都有神秘兮兮的来历。他的诗,许多都和女人有关:他写恋情、写妓女、写尼姑、写宫娥,都是绝作。有人说"商隐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是不对的。在李商隐的诗中,有很多忧国忧民之作。如他写宦官的作恶、写藩镇的跋扈、写"存者背面啼"的农民、写"夜猎随田窦"的贵族,都是显例。

    韦庄:浣花集

    韦庄(约八三六~九一),字端己,京兆杜陵(陕西杜陵)人。他生在唐末,出身穷困,养成他爱惜物力的习惯,以致要"数米而炊,称薪而爨"。他的八岁儿子死了,他的太太给穿上"时服",韦庄却把衣服从死尸上脱下来,裹上草席,下葬后草席也收回来。他是爱儿子的,一想起来就"呜咽不自胜",但他穷怕了,以致以小气出名。

    韦庄去长安应考,赶上黄巢之乱,身陷重围,他把苦难流离情形,写成一千六百字的秦妇吟,足与孔雀东南飞媲美。

    韦庄四十四岁中进士,唐昭宗派他奉使入蜀,被地方统治者王建留住,霸占了他心爱的女人。韦庄写词怀念她,她辗转得知,乃绝食而死。

    韦庄虽因帮助王建开国(五代的前蜀),做了大官,但是身经丧乱,目极兴衰,以致忧谗畏讥,他遗命在他文集里,不要收进秦妇吟,从此秦妇吟就失传了。直到一千年后,在敦煌石室中,被伯希和发现抄本,才得重现于世。所以韦庄的遗集里,自应补入这篇杰作。

    李清照:漱玉集

    李清照(一八四-约一一五一),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书香世家,她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夫妻两人,对文学、金石、书画,都志同道合,一起研究。她是宋朝最有名的女作家,有文采、有学问,但是因为是女人,又才气太露(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贺铸等名家都被她批评过),所以被当时许多人嫉忌,硬给她造谣,说她在丈夫赵明诚死后改嫁张汝舟了;改嫁后又所遇非人,告到官里去,又判决离婚了。

    另一个硬给她造谣的原因是政治的,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里说:""岂有就木这龄已过,隳城之泪方深,顾为此不得已之为,如汉文姬故事?意必当时嫉〔哲宗〕元祐君子者攻之不已,而及其后〔人〕;而文叔之女(她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多才,尤适供谣诼之喙,致使世家帷薄,百世而下,蒙垢抱诬,可慨也已!"就正道破了这一点。

    李清照这件事,牵涉到的已经不止一个历史真相的问题,它还牵涉到一个道义的和观念的问题:一个女人,再嫁也好,守寡也罢,都是她个人的私事,别人没有用泛道德的字眼乱骂的权利,更不可造谣。再嫁并没有什么不得了,可是没再嫁却硬说她再嫁,这就太不对了。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风气下,竟有无聊男子如此造谣,并且一传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