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温青春电影之咆哮的青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死亡诗社代表了青春片很重要的一各组成部分——校园生活。这部经典的校园影片让我想起德国作家黑塞早期的名作在轮下,两者都是以一所刻板、封闭的著名学校为背景,描写它对年轻心灵的压迫和青少年在其间的成长与反抗。只是前者没有那么绝望,安排了一位倡导独立思想的老师基廷指引他的主人公。也正是因此,死亡诗社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阴郁悲伤,相反,前半部分几乎可以说是欢畅淋漓的,平原,鸟群,皑皑白雪,还有顽皮淘气的男孩子们,在他们亲爱的“船长”基廷的启蒙下,迅速丰满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表现“青春”这一主题以协奏曲似的起承转合构成:蒙昧(开学典礼)——解放(基廷出现)——镇压(尼尔之死)——觉醒(托德挺身而出)。彼得威尔从一开始就用镜头语言暗示观众冲突与变奏的在所难免:高耸肃穆的英式建筑对比着开阔辽远的自然风光,古板老成的老师们对比着稚嫩懵懂的新生,甚至学生们持重的装束、恭顺的态度也与他们眼中灵动跳脱的神情暗相对比。

    校园片的一大固定模式便是塑造几个性格迥然相异的学生形象,本片也不能免俗,但在大导演的手下寥寥几笔,人物就突出出来,生动可信。转校生托德身上有在轮下里的男主人公汉斯的影子,他们都苍白、沉默、懦弱而中规中矩;胆大妄为的查理眼中则跳耀着汉斯挚友海尔纳的光芒。而站在这两种极端中间的是领袖一般的尼尔:成绩优秀,顺从父母,可又满怀激情,真诚宽容。于是以尼尔为中心,托德和查理为两极,这个小群体形成了一种平衡,其间还点缀着陷入爱情的诺克斯、爱打小报告的卡梅伦等人。他们和黑塞笔下的同龄人一样,机械地被灌输着数学、拉丁文,直到卓而不群的基廷出现。

    也许每一个人都曾幻想过遇到这样一位老师,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所以基廷哼着小曲一露面,相信就已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喜爱。影片前半部分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热血沸腾地跟着他撕书、踢球、朗诵惠特曼的诗句、站到讲台桌上重新眺望世界尼尔等人对基廷在诗歌海洋中驰骋的青年时代不胜向往,便暗自重建了“死亡诗人俱乐部”自称死亡诗人。他们夜里溜出寝室,聚集到树林里的山洞,抽烟,讲鬼故事,朗诵别人和自己的诗。在这过程中,他们对生活,对自己都有了崭新的认识。尼尔发掘出他的理想是作戏剧演员而不是医生,诺克斯鼓起勇气向所爱的姑娘克丽丝表白感情,连一向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托德也在基廷老师的“强制”下迸发出浑然天成的诗句。

    青春是如此生气勃勃地绽放着,但以学校和家长为代表的保守力量也一步步向他们压来。于是到影片的下半部分两方力量的对持终于从暗处走到前台。尼尔是这一较量最直接的牺牲品,他因为难以割舍对理想的热爱又无力反抗父亲的专制,才选择了逃避性的自杀,这也使我们看到满怀理想的青春主义在现实面前的粉身碎骨。“死亡诗人俱乐部”分裂了,基廷老师成了替罪羔羊,桀骜不逊的查理被开除(与海尔纳的命运相同),枯燥刻板的英语教学再度回复,看起来保守力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在最后的乐章,正是平日最为窝囊的托德敲响了青春觉醒的最强音。他毅然站上课桌,饱含激情地喊出——船长,我的船长!这个结尾的设计显然是意味深长的,虽然它无法改变老师离去的决定,但所有观众都看到基廷的教育成功了,爱和真理的种子已在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终于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喊出内心深处野性的咆哮。

    为表现青春的曲折成长,影片的一些地方稍显生硬,如对尼尔自杀的处理就比较突兀,而代表校方保守势力的诺兰老师又戴着好莱坞式的脸谱,但这仍是一部不可忽视的校园片,毕竟它走出了黑塞的阴影,也走出了众多艺术青春片的虚无主义结局,让我们相信我们自己身上蕴藏的青春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