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钢琴家后的暗影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说实话,在看电影钢琴家之前,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虐待与屠杀在我的头脑中是一个盲区,即便是有一点点了解,也是模糊的一片,不甚明了。当我随着片中主人公——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史标曼,在华沙的犹太区里为免落入纳粹的魔爪而东躲西藏,或者被锁在朋友家中,或者藏在城市的废墟中苟延残喘的苦难历程看完整部片子的时候,感觉在二战期间,灾难就象影子一样尾随着犹太人,使他们饱受非人的折磨。

    全片的主要线索便是钢琴家,通过他的行踪,他的所见,他的遭遇,他所处的环境,将影片的宏观主题乃至每个细节都穿插起来,使其血肉丰满,让人为之动容。该片画面色调阴暗,要么是灰白,要么灰黑,与所表现主题的基调甚是协调。在黯淡的画面里,大群的犹太人拖男揳女,带着箱子衣物,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他们面容愁苦盲然,迁入破旧的楼房,楼房外砌起了高高的围墙,砖墙顶端还插着尖碎的玻璃,以此将其隔离在其他人种之外,并被纳粹视为异族;

    在颠沛流离的迁移过程中,人的精神已经被折磨得无以承受甚至于崩溃。画面中曾多次出现一个妇人拦住路人的镜头,她嘴里喃喃的始终是那两句话“看见我的丈夫了么?你要是看见他,让他给我写信啊!”她已经疯了。

    在犹太区里,饥饿如魔鬼一样折磨着每一个人,使其行为走向异端,完全没有了做人的尊严。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是在脏乱的街头,一位老妇人手里捧着一罐米粥,佝偻着背向前行走,不期然被另一个饥饿的人发现并强抢,两人扭打争夺,最终暗红的米粥全部洒在地上。行抢的那人立即葡伏在地,趴在地上用手收拢着将粥吸进嘴里,而那失了粥的老妇人则无力的击打着抢粥的人。从老妇人无望的悲痛里看得出,这粥后面一定系着几个人的生命;

    当犹太人被“重新安置”被驱赶着鞭笞着挤上那列黑铁皮货车的时候,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他们所去的地方将是生命的尽头。然在这就死的悲哀里,他们依旧是伸着被拉上车的渴望之手,因为别无选择,唯期望能够和家人在一起;

    画面的阴暗将犹太人暗无天日的境遇渲染得分外强烈,使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为钢琴家的命运担忧,为犹太人的悲苦而抑郁。

    当然也有少数很明亮的画面,在暖色富丽的光照下,大群的犹太人被暂时安置在一个场院里。他们疲惫的席地而坐,在钢琴家一家人不远的墙根下,一位妇女哭泣着将头倚在丈夫的臂膊旁,嘴里不断地重复着,我怎么能这样做,我怎什么能这样做这是因为在警察来的时候,她的宝宝正好哭起来,为了不让宝宝哭出声,妈妈只好用手去堵孩子的嘴,结果将孩子捂死了在充满温暖与希望的阳光下,笼罩着的却是这样一个凄惨的事实,使拍摄的形式与内容构成鲜明对比,让人从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犹太人的苦难,也反衬着纳粹的残暴。

    还有一个让人难忘的暖色调画面是片子结尾时,在音乐厅里钢琴家正在弹琴,他那双白皙的手抚着琴键,手指上下挪移,明快的曲子从琴键中流水般泻出,表现了战争结束,犹太人又恢复了正常生活的愉悦心情。这个画面与史标曼在城市废墟中为发现他的德国军官弹钢琴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个已被炮火轰得倾颓的楼房中,钢琴家蓬头垢面,手的特写又脏又黑,琴盖边还放着他好不容易寻来的罐头,那个画面凄惨灰暗,让人沉浸在钢琴师弹奏出的乐曲同时内心充满无尽的悲凉。

    整部片子里多次出现从窗口向外望的镜头,有史标曼一家向外望,看到的是夜半德国士兵闯进一户犹太人家里,命令所有的人站起来。一位老人因为坐轮椅站不起来,结果被士兵们抬着从高楼的阳台上连轮椅一起扔下摔死;有钢琴家自己多次站在幽禁的楼房窗口向外望,看到楼下的纳粹分子用枪扫射跑出门的妇女;还有钢琴家趴在残破楼房的玻璃碎洞中向外望,看到大队的纳粹正在地毯式地搜索与轰炸视线所及大都是纳粹分子猖狂的屠杀犹太人的场景。窗口窥视足可以看出当时犹太人根本没有自由,只能在纳粹的威压下偷生,在他们的任意肆虐中勉强过活。

    影片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表现钢琴家躲在城市废墟中的情景,在满目的断壁残垣间,钢琴家形容枯稿,忍饥挨饿,逃离德军的搜索,状况凄惨不忍卒读;尽管钢琴家在整个二战期间一直逃亡,但其一听到钢琴的声音,总会渴望无比的屏神静听,手指甚至会下意识地弹奏起来

    我们从极富表现力的画面里,从钢琴家颠沛留离的身影里,看到的不仅是犹太人自身所经受的磨难,而是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