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并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这段讲话的思想内容和意义这里不做品论,仅仅从文法上略作分析:首先是深入文化体制改革,说明我们从一开始或是很早就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其次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化发展;第三,这关乎小康、关乎社会主义和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

    那么我们的文化是什么?为何只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那么这文化体制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这句话来源于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扩展。

    那么我们具体的文化是什么?

    从广义地概念上讲,那就是中华文明以及其所辐射的文明圈;从狭隘的意义上说,是指汉族文化或称为华夏文明。具体内容就是包括儒释道在内的“百家思想”以及其相应的文字、绘画、音乐、建筑、雕刻等等艺术内容,涵盖社会、政治和宗教各个方面。

    这里不谈中华文明或是中国文化取得的成就,我们且看看西方现代文明是如何开始的。

    在中国明清之际,受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影响,中国那时成为世界的中心,成为世界各国向往的神秘天堂,也因此吸引了后来的贪婪者或掠夺者。那时西方派出大批传教士或以传教为名纷纷来到中国,其中马可波罗就是最为著名或最具深远影响的一位传教士式间谍。

    这些人来到中国,将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等技术先后传播到西方,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快速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法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现在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莱布尼茨认为:正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西方16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7世纪的工业革命,西方经济和物质文明迅猛发展,西方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处于思想迷惘和信仰迷惑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精英和思想先哲们开始放眼东方,他们在东方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中发现了他们需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生道德价值,以此为切入点,以法国为中心,开始了影响或决定西方未来的“18世纪启蒙运动”

    我们再回过身来看看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我们都知道,多少个世纪以来,这些国家或地区一直都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辐射影响之下,他们的思想文化可谓是与中国大陆一脉相承的。然而,正当这些国家或地区正在努力追赶或学习中国的时候,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来到了亚洲,中国这个看似庞大的帝国已然不敌西方列强,只能忍辱偷生,对于这些小国来说,除了服从以外,还能做什么?

    然而,日本,却在这样环境下迅速做出相应的变革: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难求。首先改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物质,在日本实现现代文明的模式。这就是著名的日本“明治维新”

    维新取得成功,迅速使得日本由一个封建殖民地国家变成一个新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加之列强对中国的肆掠,日本的思想文化发生着剧变,他们要学习西方,更要做他们自己,于是乎日本加速了帝国化进程,迅速成为“战争文化”的代表,致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二战的失败,几乎摧毁了日本人的信仰和思想。但日本人民并未因此而沉沦,而是在积极地探索,尽管显得颓废或停滞。直到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明仁即位,日本韬光养晦近半个世纪,日本吸纳各种文化,形成多元文化,并把自己的文化和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政治活动中,使得日本在短短10年时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人甚至提出了“收购美国”的经济战略,尽管被美国人“让日本人自己煮了自己”可日本现今的综合国力,仅仅次于美国,而与德国并齐。

    再看看韩国:

    韩国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不在于是否有美国人的原因,而在于韩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和发展,韩国人虽然因为历史而感觉自卑,但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得这个国家或民族无比的团结和具备奉献精神。韩国依旧在祭奠孔子,韩国至今还有数百所孔子书院。现在的韩国,已经是最为“儒化”的典型的儒教国度。我想,如果中国教育继续现在这样,在若干年后,恐怕韩国会自豪地说“儒教”是韩国文化的国粹,儒教那时也不再是中国的。

    继承,不等于拥有;只有发展,才属于自己。

    再看看新加坡:

    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新兴现代化国家,却是由华人建立起来的南洋国度。新加坡推行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90年新加坡发表共同价值白皮书:(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些充满了典型的儒家伦理精神。

    最后回头来看看我们自己:

    我们提出的是文化体制改革,而不是思想文化教育。

    文化体制与文化到底何种关系?

    所谓文化体制,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政治环境条件下,国家或社会为有效管理文化资源、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行为而配置形成的相应机制或制度。

    从现实条件看,我们的文化体制如同教育体制一样,其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场开放度、文化市场主体、文化资源配置、文化行政职能等等方面均存在严重的不足,的确有改革的必要。然而这文化体制本身也是属于思想文化范畴的内容,我们的思想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光谈改革,治标不治本。这在30年来的教育体制改革已有前车之鉴。

    且看我们要改革些什么?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这段文字是典型的“官话”看似无懈可击,实际却无内容,具体到基层,依旧是套话虚话,实际行为中也是热热闹闹的空谈或作秀。

    且看我们以往的改革是怎样的:

    1、1978年——1992年,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否定阶级为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体制恢复到“文革”之前的模式:即革命时期的那种全民化、军事化的文化方式。这种方式在革命时期,无疑是非常有用有效地,也产出了不少好作品:如曙光、哥德巴赫猜想、老井、红高粱等。

    然而,这样的体制下,中国文化事业被政府建立的层层“文艺团体”所垄断,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人财物浪费不说,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全国数十万的“文化精英”居然没有什么作为。这才有后来“下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