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大史前文明之谜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瀛洲,即东胜神洲。

    远在6650万年前,东胜神州被亚洲版块挤压,逐渐向太平洋漂移。那个时期,海南岛和台湾岛均和大陆相连,而日本陆地还在海平面之下。这块东胜神洲大陆后来被称中原人称为瀛洲,西方人称之为姆大陆。这片大陆上没有太高的高山,却是海侵沟谷纵横,经常被海啸和飓风卷袭,生存条件十分艰辛。在大陆的中部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溪流潺潺,终年植物繁茂,虫鱼繁多。亚洲大陆与瀛洲大陆虽然逐渐分离,但还是相连在一起的。即便分离,相隔的海岸距离也不远,人类可以坐木筏往来。

    远在大洪水来临之前的数千万年中,神龙族嫡系分支首领黎母,就带领神龙族分支群经由昆仑山东南林谷,沿着东南陆地,经过现在的台湾岛或海南一带,到达逐渐被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挤压出去的东胜神州。

    黎母,传说这一代首领女娲生育黎母的时候,生下来是一个卵形胞胎,女娲将其置于巨石之上,被雷电劈裂,跳出一个黑而青黄色面容的小女孩,女娲便给她取名为黎女。黎女长大后酷似女娲一样聪慧,女娲便让女儿携带部分族人前往东南方。黎女到达海南一带后,便和部族中一位勇敢男子结婚,生儿育女,大家便叫黎女为黎母。

    黎母带领的一部分族人经历数万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瀛洲大陆腹地,黎母便在这里建立起了美丽的家园。这里居然没有恐龙出没,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而另一些族人则留在了海南、台湾、和南亚一带。与南亚一带居住的英巴人和矮人族混血杂居,后来演化成为百越族和南洋人。

    南洋人曾经一度发展,在南洋利莫里亚大陆上迅速繁衍生息。大洪水灾难这些人也未能幸免,然而幸存者却较多。这是因为这里远离大洪水灾难爆发点——墨西哥湾。大洪水灾难之后,这些人在利莫里亚大陆上建立了繁荣强大的利莫里亚文明。利莫里亚大陆范围涵盖现在的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南洋群岛。利莫里亚大陆、瀛洲大陆、大西洲均在15000年—12000年前同一时期沉陷毁灭。

    黎母把瀛洲这片土地取名为“日甸”日,古汉语读“er”现代中原许多地方民间也保留着这个古音。日,即代表太阳之意,也代表是神的儿女的意思。神龙之子就是“日”神龙指的就是女娲和伏羲。“日甸”即读“er-dian”即太阳之甸,也包含“伊甸”的含义。

    这片大陆可以说是一片净土。人类在这里获得迅猛发展,人口迅速增多,部族分化散布整个大陆。当时间临近6650万年前的时候,瀛洲大陆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率先发现燧石取火,并发现铜矿和锡矿,正当文明日新月异的时刻,6650万年前巨大的大洪水灾难降临,这个文明被彻底摧毁,只有在瀛洲大陆的南部地区,远离北半球的高地,幸存者寥寥无几。

    6650万年前大灾难之后,大约6000万年前中原人发明了燧石取火,进入燧皇时期,燧皇仍被称为伏羲。女娲、伏羲是部族首领专用称号。

    大约5500万年前—5000万年前,昆仑山燧皇首领伏羲发明了二进制,演绎八卦,而女娲的绳结文字也获得完善和发展,人类进入原始文明时期。此时伏羲的地位越来越高,昆仑人称伏羲为太昊伏羲,即太阳神的意思。

    太昊伏羲生有五个子女,分别被封为五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黄帝。太昊伏羲和女娲早年养育有四个子女。长沙楚帛书云:“长曰青榦,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橪,四曰墨榦(缺失)。”这种情况不见于史书的历史文物记录。后来太昊伏羲赐“羲”为儿子的姓,而赐“和”为女儿的姓。太昊伏羲与另一妻子生有一子,赐名羲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则是女娲所生。

    和宓是太昊伏羲与女娲后来生的小女儿,封于洛水,与河伯冯夷结为夫妻,夫妇不幸溺水夭亡,终究未能建立国家。

    长子羲伯,封为黄帝,派往中原,到达了今天的河南一带,后来建立羲国,统治中原大地。后来,太昊伏羲也经由昆仑山甘肃一带,来到羲国都城密,即现在中国河南密县。并在这里设置了伏羲八卦台。太昊伏羲也终老于此。

    羲仲,既是青榦,封为青帝,奉命前往遥远的东方旸谷,即后来所称之瀛洲,即“姆大陆”建立了羲和国。后来的帝俊,既是羲仲后裔的女儿羲和公主的丈夫,建立了“十日国”自称“天帝”这是后话。

    羲叔,即朱四单或朱单,封为赤帝,奉命带领部族前往南方,建立南交国。赤帝又称炎帝。后来的神农炎帝既是羲叔的后裔。

    和仲,即白大橪或白橪,是伏羲的女儿姓,封为白帝,奉命前往西方,达于昧谷,建立希腊国。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也在这支部族之中。

    和叔,即墨榦,伏羲的女儿姓,封为黑帝,奉命带领部族前往北方,定都幽都,建立肃慎国。

    自此昆仑山人类进入“五帝”时期。这一时期自5000年前至西元前12000年。

    五帝的故事中,白帝已经在“希腊神记”中阐述,这里先讲青帝,黑帝、赤帝、黄帝将在“伏羲神记”中详述。

    青帝羲仲奉命离开昆仑山前往瀛洲。从昆仑到瀛洲数万里之遥,从5000万年前开始一路迁徙,一路繁衍,历经千难万险,大约4万年前来到瀛洲大陆。

    5000万年前得地球地理风貌整体上还是一个盘古大陆,只是被海洋或河流分割成几大块,相互之间仍旧可以自由往来。

    大灾难过后,地球温度升高,气候变得潮湿和温暖;蕨类植物大量灭绝,被子植物开始繁衍;幸存的恐龙苟延残喘了数十万年后,不堪高温而相继灭绝;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大量大面积繁衍开去。

    瀛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相连的地区为台湾地区。远古的台湾地区是一个海侵地区,经常随着地质运动和海洋的扩张,该地区时升时降。该地区海侵现象早在6亿年前就已经开始,直到1。92亿年前的“燕山地质运动”台湾山脉才开始形成。大约5400万年前的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台湾海峡开始形成。再后来则时升时降而与大陆时分时离。

    到了第四纪冰河期,即1800万年前到6000年前,海平面基本形成现代海平面高度,台湾海峡完全形成。在4500年—2000年以前,因地质运动出现海退,台湾海峡一度变浅,两岸居民易于往来。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大约1800万年前,青帝后裔部族穿越台湾海峡,跨上瀛洲大陆。

    此时的瀛洲大陆非常巨大:北与美洲,即北俱芦洲相连,西接欧亚大陆,即西牛贺洲,南连南赡部洲,即澳洲大陆。古老的太平洋继续在扩张,深入瀛洲地壳,将瀛洲大陆挤压抬高,瀛洲大陆开始发生开裂和漂移。瀛洲大陆现在被挤分离,北起日本边缘,日本陆地还在水面之下,南达斐济,西北起于现在的菲律宾,东南到达现在的南太平洋大溪地群岛一带,被挤压变成了狭长的一块,并在挤压过程中发生太平洋版块和亚洲版块下切,两边版块很轻易地将瀛洲大陆抬起,使得瀛洲版块底部岩层不断断裂脱落,逐渐离解,地震和海啸不断,这便形成了瀛洲大陆,分布面积十分广阔,长达7000公里,宽达5000公里。主大陆分成十大块。其中最大的一块为菲律宾大陆。

    日本群岛是1800万年以后才开始抬高的,直到数十万年前也仅仅有古富士山火山露出海面。整个日本群岛是在15000年前-12000年前最终形成的。

    自1800年前青帝后裔登上瀛洲大陆之后,青帝后裔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直到4万年前才扩散至姆大陆中心地带,即现在的斐济、夏威夷一带。这里便是旸谷。在这里遇见了另一只古老的族群,即黎母后裔的幸存者。

    最早期的人类多是生活在丛林山谷溪边,靠采集、狩猎为生。最初要提防爬行类动物的侵害,当恐龙消亡后,幸存的人类适应了环境,却又不得不面对毒蛇猛兽的威胁。人群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漫长,人类的智力和体质变化也十分缓慢。

    固然在6000万年人类就发明了燧石取火,然而掌握这种方法的族群并不多。人类种群不断迁徙,辗转各地。然而这些人类一直传承着古老的传说和圣命:即女娲和太昊伏羲要求各个部族前往世界各地建立起各自的新王国。

    旸谷,这是见于山海经中的“东南海之外”的地名。关于这个“旸谷”很多学者认为是在现在的山东一带。这是不准确的。山海经原本十分详尽和清晰,由于年代久远,记录文字的工具演化和毁损,从绳结文到鸟文,再到陶文和甲骨文,书写方式几乎完全变化,后世人要重新注解和整理,使得山海经中缺失和错误很多。到了孔子修书时,孔子主张弘扬黄帝血统,因而对古籍整理删改了不少,很多内容被删改,很多书简被焚毁。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透过这几句只言片语,我们可以看见后来的瀛洲大陆上建立起的“羲和帝国”而这帝国是在甘山下的甘水之间。

    这甘山既是后来的安第斯山脉—甘山与安山谐音。甘水,即古太平洋。“甘”字,口中之物的意思,即美味。远古人类对于盐的接触并不多。当人类第一次接触海水之后,发现了海水的咸味“咸”字,即盐味。这种味道,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的美味。故将海水名之为甘水。这太平洋即是甘渊。

    山海经?海外东经“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瀛洲大陆、长江流域和南洋群岛上的木本花卉。扶桑品种繁多,有单瓣、复瓣两种类型,花色繁多,红、粉红、黄、青、白等异彩纷呈。

    这种花一度成为羲和帝国的国花或象征。

    这段海外东经,所描述的是羲和帝国“十日国”的情形。远古时期的瀛洲陆地形状就似一颗巨大的树木。旸谷,是瀛洲最东部地区的一个巨大山谷。山海经有“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的记载,说明“十日”是羲和公主的儿女,生下之后经常在甘渊中沐浴。而这旸谷,就是瀛洲东部的一个巨大的海湾。

    扶桑,既是十日国之一,旸谷这片地区就是扶桑国所管辖。扶桑南面是黑齿国。而其余各国均在扶桑国的南部。山海经有明确记载: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共十日国。

    后来又有“扶桑国、大人国、奢比尸国、君子国、青丘国、黑齿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共计十日国”等记载,这是羲和帝国在瀛洲大陆解体后反悔中原大陆,在中原东夷一带建立起的新帝国。从这些国名来看,已经是后人添加和篡改了的故事。

    还有“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的记载“勾芒之国”是指中美洲的阿特兰蒂斯帝国。说明阿特兰蒂斯人喜欢纹身或穿戴羽毛服饰。而且船舶工艺发达,已经又双龙型巨船,与羲和帝国经常往来贸易。玛雅人崇拜羽蛇神“鸟身人面,乘两龙”既是这种文化的衍生。

    至于山海经中对于“十日国”的地理位置描述不十分准确,这已经不重要。但可以推演出:扶桑国在最北面,在现在的夏威夷和马绍尔群岛一带,是帝国的中心,其南部便是黑齿国。大人国在最南部地区,向北依次是奢比尸国、君子国、青丘国、黑齿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等。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这是这些国家的君王名。这个北,在地理方位上看应是西北方位。劳民国即是现在的菲律宾一带。山海经对这些国家的居民做了描述,大多是“面目人身皆黑”这种特征正是现代南洋群岛和太平洋南岛居民的类似特征。说明除了扶桑国之外,其余各国均是羲和帝国的殖民属国。

    山海经所记录的羲和帝国,那是后来15000年——10000年前瀛洲沉陷后的故事了。帝俊是羲和帝国君王,也称为青帝。后来参与了中原争霸战。

    青帝后裔部族在瀛洲大陆很快发展起来。这个速度要比中原快许多。这是因为大陆与海洋紧密相连,采集、狩猎和渔猎要比大陆容易得多。

    远古四大文明

    大约4万年前,青帝部族已经进入农耕文明时期,羲和帝国开始出现。即后世人们所云“穆里亚”、“姆大陆”、“姆帝国”

    与此同时期进入农耕文明的还有“大西洲”的“阿特兰蒂斯帝国”、“大洋洲”的“利莫里亚帝国”和中原的“神农帝国”除了“炎皇”创立的“神农帝国”属于大陆性国家外,其余三个帝国均属于“海洋帝国”

    这“四大远古文明”属于同源同种文明。最初都使用同一种文字,即“绳结文”这四大文明帝国之间,互相往来尽管有些困难,但人类船舶运输经由竹木筏到刳木为舟,再由独木舟到木板船。

    大约4万年前,三大海洋帝国的人类已经发明了风帆,唯独中原帝国仍旧长期处于“桴”的状况。这种局面是由人类生活环境决定的。“桴”即竹木筏。中原直到西周成王时,才有“越人献舟”而到大秦帝国一统华夷之后,才有楼船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舟船”技术应当都是来自海外传入的。

    自4万年至西元前15000年,人类社会经历了近乎3万余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四大远古文明帝国相继进入帝国鼎盛时期。

    大约西元前13000年——西元前12000年,四大帝国相继进入农耕社会,各国部族之间开始为资源和人口发生战争,最终四大远古帝国实现了统一。

    阿特兰蒂斯文明

    大西洲国王波塞冬一统大西洲广大地区,其儿子atlas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中美洲,建立起了强大的“阿特兰蒂斯帝国”帝国进攻地中海地区,整个地中海及其西非和西欧均属于阿特兰蒂斯帝国的殖民地。阿特拉斯统治时期,人类社会进入农耕社会,铜器和青铜器随即出现,船舶和贸易获得空前发展。羲和帝国完善发达的绳结文体系,给阿特兰蒂斯帝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帝国文明吸纳了绳结文的特点,创建了神奇的玛雅象形文字。这时期的绳结文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三维或是多维的空间图形符号。多个绳结组成固定的符号,在与另一些绳结符号组成代表特定意义的文字符号。这些绳结形状多为象形符号,也有会意指示性符号,这些符号多为描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大多为地理、山川、天文、星河、动植物等形象。阿特兰蒂斯获取这样的文字之后,将其刻画在平面上,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平面文字符号。因此玛雅文的秘密,根据这些原理,是很容易被解读的。阿特兰蒂斯帝国被其它各国称为勾芒之国。“勾芒”是指立春时节东方天空那颗最为明亮的星星,这里足见阿特兰蒂斯帝国的强大影响力。

    利莫里亚文明

    大洋洲的利莫里亚大陆之上,同样也发生着部族战争。这群人类是来自中原的百越族和黎母后裔部族,这些部族与南亚一带的矮人族混血杂居,少部分矮人族被同化,大多被杀戮或融合。矮人族的另一只早在数千万年前就经由印度辗转去了非洲丛林。远古的非洲丛林居多,人类发展更为缓慢和迟钝。lemuria,即利莫里亚最终统一了大洋洲,建立起来强大的“利莫里亚帝国”帝国有语言而无文字。帝国势力迅速席卷瀛洲大陆,与羲和帝国发生长达数百年的殖民争霸战。大约西元前13000年左右,利莫里亚帝国与羲和帝国达成和平协议,印度尼西亚陆地、澳洲大陆和新西兰陆地属于利莫里亚帝国;菲律宾大陆及东南各个瀛洲陆块均属于羲和帝国。自此两国一衣带水,相互往来密切,贸易十分发达。利莫里亚帝国中心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以南的科科斯群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以西以北一带。利莫里亚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块陆地,却是资源和物产丰富,适合发展农业。利莫里亚人主要居住在利莫里亚大陆上。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在早期的地理环境中,属于丛林或草原。澳大利亚大陆是目前地理地表岀露地质年代最为古老的陆地,即盘古大陆形成时即有的古太平洋地壳——太古代克拉通地盾。盘古大陆形成于25亿年前,而该陆地主要形成于29。4-26。3亿前。这片大陆曾经在73500年前遭遇印尼苏门答腊岛火山群大爆发,亚洲南部、整个印度和南洋地区人类一度遭遇灭顶之灾。在加罗林群岛的南玛塔尔,距离新几内亚东北约二十公里处,由98座人工岛和附属建筑物组成了气势恢宏的文明遗迹。玄武岩构造而成的远古城垣、宫殿、神庙和居民区。岛屿间发达的运河显示出南玛塔尔曾经的繁华。这个港口正是西元前12000年前利莫里亚人与穆里亚人贸易往来的重要城市。利莫里亚帝国军队向北征服了印度和中南半岛沿海岸各个部族,使之成为帝国殖民地。

    穆里亚文明

    瀛洲大陆上各个部族同样发生战争,羲和国原本一直是女王继承青帝。直到一位杰出的英雄般人物出现,改变了整个“穆里亚大陆”——即姆大陆的命运。这位英雄叫“俊”他英勇善战,平定和征服了许多部族,最后成为“羲和国”公主的丈夫。为了一统穆里亚大陆,羲和公主将青帝之位让给俊,从此羲和国帝王被称为“帝俊”帝俊继承首领之后,很快就统一了整个穆里亚大陆和各个岛屿。穆里亚大陆分为十大块,帝俊将其分封给儿孙,在穆里亚大陆上建立起了“十日国”羲和帝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帝国。帝国之间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和繁忙。羲和帝国同样派军队征服了中原沿海一带各个部族,使之成为羲和帝国殖民地。羲和帝国军队同时也攻占了南美洲海岸,并在南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羲和帝国与阿特兰蒂斯帝国贸易往来十分繁忙,彼此文化相互影响。

    神农文明

    中原的神农帝国属于赤帝后裔的一支神农氏部族所建立的。赤帝在现在的广州一带建立了南交国。赤帝部族大多分化形成百越族。大约4万年前,燧皇玄女时期,中原玄女族迅速发展起来,在昆仑山河与天山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维-吾-尔帝国,玄女族维-吾-尔帝国一度引领中原,成为中原最为古老的原始文明帝国。大约西元前12000年,玄女族首领发明陶文和天干地支,中原人类进入新的文明时期。此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神农氏部族吸纳了新的玄女族文化,并在农业上获得飞速发展,很快统一了赤帝各个部族,自称赤帝。神农部族迅速成为中原各个部族最为强大的族群。此时中原大陆沿海一带被羲和帝国攻占,中原人退守中原腹地数百年。这才有后来东夷南蛮的说法。神农氏部族迅速取代玄女部族成为中原霸主,中原的黄帝部族臣服神农。北方黑帝部族后裔被迫向漠北和东北后退,这些黑帝部族最终演化成为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神农氏部族首领赤帝,又称炎帝,被称之为炎皇。炎皇建立的神农帝国北起漠北南至岭南,西至昆仑东至泰山。此时昆仑山腹地族群分化更加复杂:玄女族居于昆仑,被神农族驱赶进入西藏和西域,玄女族进入中亚,与西方的雅利安人——即塞族人发生融合,最终演化为中国古代西域各个民族。神农帝国是一个封闭的大陆性帝国。这也是一个唯一没有建立殖民地的帝国。神农帝国与各国的往来十分稀少,帝国文明交互往来的历史遗迹仅能从神话故事和山海经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四大远古文明存在的历史遗迹除了中原山海经中还残存一些蛛丝马迹之外,流传下来的就是那些奇妙而不完整的神话故事。

    四大远古文明自西元前13000-西元前12000年进入鼎盛时期,繁荣发达了近乎千年之久。

    西元前12000-西元前10000年,就在文明帝国进入鼎盛的时期,地球又一次将灾难降临。这一次是来自地球内部蓄积的力量,地球再一次出现剧烈膨胀:一时间,地震、火山、海啸、飓风、暴雨肆虐全球,这一时期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

    大西洲在这场灾难中整体沉没,阿特兰蒂斯人(玛雅人)仅在美洲西部高山幸存下一些落后部落。英伦三岛也还有一些古老的玛雅人后裔部族,这支部族在阿特兰蒂斯文明毁灭后,曾一度在英伦三岛建立起了“索尔兹伯里文明”后来这个文明在西元前3500年至西元前2300年左右,多次受到北欧阿萨神族部落分支赛尔特人数度入侵,最后沦为奴隶,并在长期的迫害和杀戮中完全消亡。至今仅在葡萄牙一带还有玛雅人与赛尔特人混血后裔存在。帝国溃灭后,幸存者在中美洲重新繁衍开来,最终成就了古代玛雅文明的再次辉煌。然而辉煌是短暂的。西元15-16世纪,西方殖民者纷纷踏上其所为的新大陆,开始疯狂掠夺和杀戮这些远古文明的后裔,数千万玛雅人被迫害和杀戮,玛雅文明彻底被摧毁。现在幸存的玛雅人,大多融入西方文化中,逐渐被同化,而那些不愿被同化的玛雅人,则被歧视和驱赶,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自生自灭。

    利莫里亚大陆在灾难中裂解,利莫里亚中心区域沉陷,北部和东部地区裂解成为群岛。由于火山恣肆,暴雨飓风肆虐,幸存者十分稀少,仅在印尼群岛和澳洲大陆幸存一些落后的部族。澳洲也是一块唯一保留住远古动植物生命的大陆。利莫里亚人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殖民地留下一些的幸存者,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也有一批幸存者。直到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1000年期间逐步演化形成的一种多为双音节词汇的语系。这些幸存者后来与印度人和百越族人融合分化,形成现代南洋和南岛各族人。这些幸存者相互融合分化,最终形成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波利尼西亚语族,共有100多种语言和方言。

    现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汇,多音节词汇在古代较为多见,从中也可以佐证南岛人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而利莫里亚人则在灾难后逐步返回南岛群岛和南洋群岛,在大洋中再次繁衍开来。然而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却再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家。直到西方新殖民者得入侵,这些南岛人和南洋人依旧处于原始的狩猎和简单的耕种社会状态。最终南洋人和南岛人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得属地,尽管在西元19世纪民族独立运动中获得独立,大多国家基本与西方文明发生了大融合,语言和文化基本融入西方文明之中。

    神州大陆影响不大,却受到海啸、飓风、暴雨和火山灰的肆虐,疾病和瘟疫流行,最终成就了神农百草经的神话。

    穆里亚大陆,即瀛洲大陆也在这场灾难中纷纷裂解,巨大部分解体离析,最终被巨浪海啸所湮没的无影无踪。瀛洲大陆与太平洋火山相连接的地方重新形成新的海岛,这便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形成无数的群岛和岛礁。瀛洲大陆最后仅仅剩下菲律宾陆地。在这场毁灭性的大灾难中,菲律宾劳民国属于羲和帝国的殖民属地,能够幸存逃离的也十分稀少。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