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之记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春寒辞旧岁,暖雪入新年。

    馈别夕分守,交子共团圆。

    故乡那洒满雪花的村庄,荡漾着猪叫鸡鸣声,腥鲜的“刨猪汤”和骚美的“白砍鸡”至今依旧记挂在张贴着春联和福字的门窗上。午夜的炮竹声中,那一分两分五分的压岁钱,一直在年复一年的光影里回响。

    父亲已经仙逝多年,祖父母、外祖父母们的身影早就留存在少年懵懂的喧闹顽皮与天真惫赖的记忆深处,那时候一大家人忙前忙后,杀猪烹羊,大人们划拳喝酒,小孩子们前呼后拥,嬉戏玩乐,好不热闹。祖孙三代同堂已是难得,四世同堂,也只是在早已仙去的岳父大人还在的那一两年,罕见的也只是过年回家相聚的时候,大姨侄子带着女儿回家,和孙子辈一同拜见祖祖,可怎么也感觉不到岳父大人看见孙子和玄孙们的那种天伦快乐。难得的倒是看见儿女们,心中乐呵,执拗着要和儿子们女婿们喝一盅。

    春节,那是家的呼唤,是一种期盼与挂牵,是一种渴望,渴望相聚团圆。记得有一年,原本计划不回家,可当看见同事们都先先后向回家后,心里突然一阵空落,居然什么也没带,就冲向了火车站。那些年月,没有票,有票也被票贩子买完了,所以只能随着拥挤的人群一并挤上了爆满的列车,开始踏上颠破流离漫长的回家之旅。当三天后下车回到熟悉的故乡车站时,泪水竟然夺眶而出,一种回家的感觉,真是幸福!真想大喊一声:“我回来了”!

    如今老人们相继仙去,而我们也已经渐老,也有了自己的儿孙,这春节的氛围,却是不再那么期待或急切。形色匆匆的脚步难得停下,即便一大家人相聚在一起,也是短暂的小憩,暂时忘了现实的匆忙与伤痛,温馨一瞬,然后匆匆踏上各自回家的旅程。

    西晋时期周处风土志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长幼聚饮,祝颂相愿,谓之“分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

    所以这个“馈别分守”“过年”的全部内涵,寓意着中华人对于亲人、朋友之间的相思与挂念,更多的是包含浓情蜜意的祝愿与期盼,象征着中华人对于未来的乐观激进和热切向往之情。

    腊月,从初八开始“腊八粥”一喝“年”已经开始“年货”不断,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浓郁人文色彩的文化传承。传说这一天,灶神,即“灶王菩萨”要上天,向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述职,所以人们便在这一天祭祀灶神。“祀灶”民俗活动,各地表现丰富多彩,十分有趣。

    清代潘荣陛京帝岁时纪胜。十二月。祀灶云:二十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桂天灯。祭品则羮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说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

    北京俗语:“二十三,糖瓜粘”这是用糖瓜祭祀灶神,人们希望这样能把灶神的嘴黏住,这样在玉皇大帝面前就不会说自家的不好了,并在祭祀时候祝念:辛甘臭辣,灶君莫言之。

    其实这是代表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总结,渴盼和祝愿来年会有更好的日子。

    祭祀灶神后,灶神也享用供品差不多了吧,腊月二十四夜,送灶神上天述职。所以二十四这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