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辽国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十六州后,其国土包括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生活。正如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在这种特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县有鲜明游牧契丹民族独特特点的四时捺钵制度。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帐(也称牙帐),即春捺钵、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

    春捺钵皇帝的春猎活动主要是凿冰取鱼和纵鹰鹘捕捉鹅雁。时间是正月上旬至四月。活动地点有四处:鸭子河(今松花江);长春河(今洮儿河);鱼儿泺(长春河附近);鸳鸯泺(今河北省张北县)。钩鱼后有“头鱼宴”捕鹅雁要用一种体小力大而凶猛的猎鹰名“海东青”捕鹅后也设庄严隆重的“头鹅宴”相当中原皇帝的亲耕大典。

    夏捺钵时间五月末至七月中旬,地点多在吐儿山、黑山。皇帝与南北臣僚议国事兼避暑游猎。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庙东汗山,吐儿山在其东北。

    秋捺钵时间在七月中旬至九月。主要是入山射猎,打虎猎鹿,故又称之“秋山。”秋山活动与春水一样有着十分浓重的政治典礼色彩,在行猎中还有宴会等活动,同时也有习武教战的功能。

    冬捺钵时间在十月。主要是皇帝与南北大臣议国事,射猎讲武,并接待宋朝及各国使节的朝贺。地点在永州东南三十里的广平淀,这里是冬季气候较暖的地方。

    辽朝陵墓

    祖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述律后的陵寝埋葬于此。这里有一巨大袋状山谷,谷间丛林茂密,泉水潺流,四周群山环抱,峰姿秀丽。巅间豁口处,均以石块筑成壁垒,无径可通谷内,谷口处有两座巍然耸立的岩峰如巨龙昂首,东西对称,形成天然山门。这就是辽史中记载的“黑龙门。”龙门两侧所有建筑遗迹,应是楼橹。由龙门入谷北行约1。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大殿址,地面上残存有琉璃残瓦。从殿的规模格局与祖州城内城正殿大体相仿,应是辽史中记载的“太祖天皇帝庙。”山谷深处有陵墓宝顶(墓葬上部的圆形土丘,帝陵称为宝顶)两处,一个较大,推测是辽太祖陵,另一处较小,也应是陵墓。辽祖陵黑龙门外山坡处现存一石龟趺。近年,在此附近采集到70余块契丹大字和汉字残碑石,其中契丹大字残碑石30余块。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

    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是一座砖砌墓。主室平面为圆形,有东西耳室,有墓道的多室墓,全长16。4米。墓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墓道呈阶梯状斜坡式。墓道两侧及墓室、耳室的顶部均有彩色绘画。绘画是以契丹传统的写实风格,形象地再现了公主和驸马部分日常生活的情景。前室呈长方形,券顶;东西耳室及主室平面呈圆形,穹庐顶。墓室内仿效墓主生前的设施,安有大门槛、门框、门扇及门楣。主室紧贴墙壁有木围墙,高至墓的顶部,将木材加工成弧形的方木(共22层),用上等的红松加工制作。主室内壁用木护围墙,是辽代大贵族墓的一个特点。墓室门用条砖层层封闭。天井也用砖封堵,后用石灰浆灌缝,十分坚固,主室圆顶的穹庐式,与契丹人的毡帐相似。墓门屋檐筑造与庆陵及其他贵族墓门楼雷同,是典型的汉式格式。墓的两扇门上有门鼻,用铜锁锁住。墓的主室有长方形尸床,靠近弧形木护墙。尸床前有长方形供台。尸床用五层砖垒成。床上铺柏木板,公主与驸马两具人骨并列于上,头东脚西,仰身直肢。身下有褐角的丝织褥垫。尸床上有木架、帷幔,还有一些散落的帷帐饰件,推测尸床上应有“尸床小帐。”公主与驸马全身穿有银丝网络。头戴金冠、戴金面具,脚穿鎏金银靴、腰带,有银枕。公主与驸马根据契丹风俗各自佩带了许多华丽而珍贵的日常用品金、玉佩饰。显示墓主人高贵的身份及豪华的生活。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西山辽墓

    墓群位于突泉县西山村西南3公里。共11座。7号墓是石砌单室小墓。平面正方形,有斜坡墓道,长10米。封土高0。5米,底径15米。地表距墓顶4米。四壁用碎石堆砌,至墓顶逐层叠涩,顶部用一块较大的石板压住。墓底铺松木板,无尸床。两具人骨置于墓室后部,均仰身直肢,有木质葬具,为夫妇合葬墓,男左女右。随葬器物放在尸体两侧,有铁刀、瓷盆、碗、杯等;手臂戴铜手镯。

    辽代文化

    河北省宣化下八里张世卿辽墓东壁壁画。长225、高175厘米。舞蹈与吹奏者疵触(fu)头,着长袍,高腰黑靴。关于散乐,辽史中有记载,其演奏乐器有:觱(bi)篥(li)、箫、笛、笙琶、五弦、箜(kong)篌(hou)、筝、方响、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板等。散乐受唐和五代后晋影响极深,在此基础上与契丹族民间艺术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宫廷音乐的形式。这种散乐图常见于辽墓壁画中,如贵族出行、狩猎、行军中更显得突出。散乐由12人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队伍。乐队呈两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随着节拍翩翩起舞。乐队前排5人,从左至右吹觱篥者2人(第1、3人)笙者1人,击鼓者1人,击大鼓者1人;后排6人,打拍板者1人,弹琵琶者1人,吹横笛者2人,击腰鼓者1人,吹十二管排箫者1人。

    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6号墓门门额壁画。门额上共绘伎乐5人。两侧4人奏乐,中间1人起舞。左1人为舞蹈者,腿下部已残缺。双发髻,插粑,而形丰润,粉色直领中单,外著右衽黄色长衫,肩有花饰。粉腰带,着红裙。身为手舞足蹈之势。第2人方及衣饰均同上。虽衣服及腰带颜色不同。双手执1吹奏乐器,呈吹奏状。第3人肺及头首饰飘带等均同第2人。彩裙拖地,鞋尖半露。怀抱琵琶,双手弹拨,神态宁静安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